“切切么弦細欲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切切么弦細欲無”全詩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須。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荻花楓葉憶秦姝,
切切么弦細欲無。
莫把胡琴挑醉客,
回看霜戟褚公須。
中文譯文:
荻花和楓葉使我想起了秦姝,
那細膩的琴弦如此清晰,幾乎感覺不到了。
請不要拿胡琴來撥弄喝醉的客人,
你應該回頭看看那些鑲著霜的戟,褚公就在那里。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以次韻景文山堂聽箏而作的三首詩之一。詩中通過描繪荻花和楓葉勾起了蘇軾對秦姝的回憶。秦姝是指古代傳說中的美人,蘇軾用荻花和楓葉來暗示秋天的景色,與秦姝的美貌相呼應。
接下來,蘇軾轉而談到了琴聲。他形容琴弦的聲音非常細膩,幾乎聽不到,這可能是在表達他內心深處的傷感和追憶之情。他告誡人們不要用胡琴來招待喝醉的客人,這里的胡琴可能象征著俗世的娛樂和享樂,而喝醉的客人則代表了沉溺于紅塵的人們。蘇軾的意思是,不要讓琴聲和紛繁的世俗之事干擾自己的內心情感。
最后兩句詩中,蘇軾回顧了歷史,并提到了褚公的霜戟。褚公指的是褚遂良,他是南宋末年抗金名將,以勇猛善戰而聞名。霜戟則是指寒冷的戰場和戰爭。這里,蘇軾通過回望歷史中的英雄和戰爭,暗示了他對時代動蕩和人生無常的思考。
整首詩抒發了蘇軾對美麗和純潔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對世事無常和歷史滄桑的感慨。通過對荻花、楓葉、琴聲和歷史的描繪,蘇軾以細膩而含蓄的語言展現了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才華。
“切切么弦細欲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jǐng wén shān táng tīng zhēng sān shǒu
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
dí huā fēng yè yì qín shū, qiē qiē me xián xì yù wú.
荻花楓葉憶秦姝,切切么弦細欲無。
mò bǎ hú qín tiāo zuì kè, huí kàn shuāng jǐ chǔ gōng xū.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須。
“切切么弦細欲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