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滟猶浮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光瀲滟猶浮碧”全詩
閉戶莫教風掃地,卷簾疑有月臨軒。
水光瀲滟猶浮碧,山色空蒙已斂昏。
乞得湯休奇絕句,始知鹽絮是陣言。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是蘇軾所作的一首詩,描繪了冬日西湖的景色。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寶云樓閣鬧千門,
林靜初無一鳥喧。
閉戶莫教風掃地,
卷簾疑有月臨軒。
水光瀲滟猶浮碧,
山色空蒙已斂昏。
乞得湯休奇絕句,
始知鹽絮是陣言。
譯文:
寶云樓閣熱鬧千門,
剛開始林靜無鳥聲喧。
閉戶不要讓風掃地,
卷簾間似有月垂前。
水光閃爍如碧浮,
山色漸漸褪去昏暗。
請賜一首湯休的絕句,
才知道鹽絮是虛言。
詩意: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雪中游覽西湖的景色。詩中描繪了寶云樓閣的繁華,初冬時分的林木靜謐無聲,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風的擔憂,希望不要讓風吹進自己的屋內。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感覺到自己的窗前仿佛有一輪明月掛著。水面閃爍的光芒依然是湖水碧綠,山色逐漸從昏暗中變得清晰。最后,蘇軾希望能得到湯休這位著名詩人的絕句,以驗證鹽絮這種言辭的真實性。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冬日西湖的景色,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自己的情感反應,表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蘇軾以寶云樓閣鬧熱鬧的場景開頭,通過對繁華景象的描繪,與后文的冷靜寂寥形成了鮮明對比。接著,他描述了初冬時分林木靜謐無聲的景象,以突出寂靜的氛圍。
接下來,蘇軾表達了對風的擔憂,他希望風不要吹進自己的屋內,這種表達既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也體現了作者對寧靜和舒適的向往。
詩的下半部分,蘇軾運用對比手法,以水光和山色的變化來表現自然景色的變幻。水面的光芒仍然是碧綠的,而山色則從昏暗逐漸散去,清晰可見。這種變化不僅是自然景觀的變幻,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心境的變化,從靜謐中逐漸覺醒,尋找到內心的清明。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希望能得到湯休這位著名詩人的絕句的愿望。湯休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向他乞求絕句,既是對湯休才華的贊美,也是表達了蘇軾對詩歌創作的追求和表達了對鹽絮的懷疑,鹽絮在此可以指虛假的言辭或不實之詞。通過希望得到湯休的絕句,蘇軾希望能找到真實的詩句,以證明鹽絮的虛假性。這也暗示了蘇軾對于詩歌創作的追求,他渴望用真實和獨特的表達來描繪自然和人生。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展示了作者對美的敏感和獨特的觀察力。同時,詩中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對詩歌創作的追求,使整首詩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蘊。
“水光瀲滟猶浮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hòng shū xuě zhōng yóu xī hú èr shǒu
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bǎo yún lóu gé nào qiān mén, lín jìng chū wú yī niǎo xuān.
寶云樓閣鬧千門,林靜初無一鳥喧。
bì hù mò jiào fēng sǎo dì, juàn lián yí yǒu yuè lín xuān.
閉戶莫教風掃地,卷簾疑有月臨軒。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yóu fú bì,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ǐ liǎn hūn.
水光瀲滟猶浮碧,山色空蒙已斂昏。
qǐ dé tāng xiū qí jué jù, shǐ zhī yán xù shì zhèn yán.
乞得湯休奇絕句,始知鹽絮是陣言。
“水光瀲滟猶浮碧”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