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肅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里肅兮”全詩
鼓簫悲,神欲還。
轟振凱,隱林谷。
執妖厲,歸獻馘,千里肅兮。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太白詞》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太白詞》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騎裔裔,車斑斑。
鼓簫悲,神欲還。
轟振凱,隱林谷。
執妖厲,歸獻馘,千里肅兮。
中文譯文:
騎兵列隊整齊,戰車斑駁有斑紋。
鼓聲和簫聲悲哀,似乎神靈要離去。
隆隆的戰鼓震天地,回蕩在林谷間。
戰士們勇猛地抓住妖魔,將其獻上為祭品,長途跋涉,凝重肅穆。
詩意和賞析:
《太白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一幅戰爭場景,以及戰士們的勇猛和忠誠。
首先,詩中描述了騎兵列隊整齊、戰車斑駁的景象,展現了戰爭的壯觀場面。騎兵列隊整齊有序,顯示出軍隊的訓練有素和紀律嚴明。戰車斑駁有斑紋,可能是由于長時間的戰斗使用導致磨損,這一細節描寫增加了古戰爭的真實感。
其次,詩中的鼓聲和簫聲傳達出一種悲哀的情緒,似乎在預示著神靈的離去。這種悲哀的氛圍可能暗示戰爭的殘酷和犧牲,以及人們對和平的向往。
接著,詩中出現了"轟振凱,隱林谷"的描寫,形容戰鼓聲回蕩在林谷間,給人以震撼的感覺。這種描寫增強了戰爭的緊張氛圍,讓讀者感受到戰爭的力量和威懾。
最后幾句"執妖厲,歸獻馘,千里肅兮",表達了戰士們在戰斗中勇猛地抓住妖魔并將其獻上為祭品的場景。這里的"妖魔"可以理解為敵人或邪惡勢力,而戰士們的行動則顯示出他們對正義的追求和忠誠的信仰。同時,長途跋涉、千里肅穆的描寫也展示了戰士們頑強的意志和不畏艱險的精神。
總的來說,蘇軾在《太白詞》中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鮮明的形象,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壯烈,以及戰士們的英勇和忠誠。這首詩詞不僅展示了戰爭的場景,更蘊含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正義的追求,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千里肅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i bái cí
太白詞
qí yì yì, chē bān bān.
騎裔裔,車斑斑。
gǔ xiāo bēi, shén yù hái.
鼓簫悲,神欲還。
hōng zhèn kǎi, yǐn lín gǔ.
轟振凱,隱林谷。
zhí yāo lì, guī xiàn guó,
執妖厲,歸獻馘,
qiān lǐ sù xī.
千里肅兮。
“千里肅兮”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