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久臨池無所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久臨池無所得”全詩
瀟灑謫仙來作郡,風流太守為開亭。
兩篇玉蕊塵初滌,四體銀鉤跡尚青。
我久臨池無所得,愿觀遺法快沉冥。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寶墨亭》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寶墨亭》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寶墨亭
山陰不見換鵝經,
京口空傳瘱鶴銘。
瀟灑謫仙來作郡,
風流太守為開亭。
兩篇玉蕊塵初滌,
四體銀鉤跡尚青。
我久臨池無所得,
愿觀遺法快沉冥。
譯文:
在山的陰影下看不到鵝群的遷徙,
京口空傳著瘦弱的鶴的銘文。
灑脫的仙人來到此地擔任官職,
風流的太守為這座亭子而開辟。
兩篇墨跡洗去了玉蕊上的塵土,
四行銀鉤留下的痕跡依然鮮明。
我長久地站在池邊卻無所得,
愿意觀看那些前人留下的法則,讓我心曠神怡。
詩意:
《寶墨亭》描繪了一個幽靜的亭子,作者蘇軾以自己的視角和感受來表達對這個地方的思考和感慨。詩中提到,“山陰不見換鵝經”,暗示作者身處的地方遠離繁華,沒有機會目睹鵝群的遷徙,而“京口空傳瘱鶴銘”則傳達了一種孤寂和蕭條的氛圍。然而,亭子的存在給這個地方帶來了一些改變,作為一名官員的太守修建了這座亭子,使其成為一道風景,吸引了仙人的到來。詩中還表達了作者對過去文人留下的詩文的渴望,愿意通過觀看他們留下的智慧和法則來獲得心靈的愉悅。
賞析:
《寶墨亭》以簡練的文字展現了詩人對于一處幽靜亭子的思考和感慨。詩中的山陰、換鵝經、瘱鶴銘等意象,以及瀟灑謫仙、風流太守等人物形象,都展示了這座亭子的特殊與獨特。通過墨跡洗去玉蕊上的塵土和銀鉤在紙上的痕跡,描繪了過去的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而作者自己則站在池邊無所得。這種對于傳統文化的追溯和對前人智慧的敬仰,體現了蘇軾對于文化傳統的重視和對于心靈愉悅的追求。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于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于亭子的描繪,揭示了一種寂靜孤獨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對于過去智慧的向往和對于心靈寧靜的渴望。整體詩意深邃而抒情,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
“我久臨池無所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o mò tíng
寶墨亭
shān yīn bú jiàn huàn é jīng, jīng kǒu kōng chuán yì hè míng.
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空傳瘱鶴銘。
xiāo sǎ zhé xiān lái zuò jùn, fēng liú tài shǒu wèi kāi tíng.
瀟灑謫仙來作郡,風流太守為開亭。
liǎng piān yù ruǐ chén chū dí, sì tǐ yín gōu jī shàng qīng.
兩篇玉蕊塵初滌,四體銀鉤跡尚青。
wǒ jiǔ lín chí wú suǒ de, yuàn guān yí fǎ kuài chén míng.
我久臨池無所得,愿觀遺法快沉冥。
“我久臨池無所得”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