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著衲衣歸玉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著衲衣歸玉局”全詩
卻著衲衣歸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南華老師示四韻,事忙,姑以一偈答之》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華老師示四韻,事忙,姑以一偈答之》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惡業相纏五十年,
常行八棒十三禪。
卻著衲衣歸玉局,
自疑身是五通仙。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蘇軾對自己的修行和身份的思考。詩人表示自己在世間有著許多惡業的糾纏,已經有五十年之久。他常常修行禪定,通過修行的方式來凈化自己的心靈。詩人戴著出家人的衲衣回到了玉局(指出使的官署),但他對自己是否真的是一個具有通達五通之境的仙人開始自我懷疑。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自己修行的經歷和對自己身份的懷疑,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詩人在詩中提到了惡業的束縛,顯示出他對自己過去的過失和罪孽的深刻認識。他通過修行禪定和修身養性的方式來擺脫惡業的糾纏,但他對自己的修行成果開始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可能并非真正的仙人。
這首詩的意境清新,語言簡練。通過描述自己的修行歷程和內心的矛盾,蘇軾展示了一個文人士人內心的掙扎和思考。詩人對自己的身份和修行之路產生了懷疑,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要求和對道德倫理的思考,展示了一個具有內省和自我反思的詩人形象。整首詩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個人修行道路的探索,給人以深思的啟示。
“卻著衲衣歸玉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huá lǎo shī shì sì yùn, shì máng, gū yǐ yī jì dá zhī
南華老師示四韻,事忙,姑以一偈答之
è yè xiāng chán wǔ shí nián, cháng xíng bā bàng shí sān chán.
惡業相纏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
què zhe nà yī guī yù jú, zì yí shēn shì wǔ tòng xiān.
卻著衲衣歸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卻著衲衣歸玉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