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繩橋看伏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夜渡繩橋看伏龍”全詩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繩橋看伏龍。
莫嘆倦游無駟馬,要將老健敵千鐘。
子云三世惟身在,為向西南說病容。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鮮于都曹要回到蜀地灌口的故居,
碧銅已經生滿了白霜,
但依然看得見春天的雪在長松上。
早晨從犀浦出發,催促著收割芋艿的人,
晚上渡過繩橋,觀賞伏龍山的美景。
不要嘆息疲倦的旅途沒有駿馬相伴,
要堅持健康地與千鐘的敵人抗爭。
子云三世只有身在此處,
為了向西南方傳達我的病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寫的是蘇軾送別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的場景。詩人以景寫情,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首先,碧銅已經生滿了白霜,映照著白雪覆蓋在長松上,這是對冬季景象的描繪。詩人以自然景物的變化來映照人事的變遷,寄托了對逝去時光的思念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
接著,詩人描繪了早晨從犀浦出發,催促著人們收割芋艿的情景,以及晚上渡過繩橋,觀賞伏龍山的美景的情境。這些場景烘托出旅行的辛勞和風景的美麗,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旅途的感慨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自身的經歷和心境作為自述。他勸勉自己不要嘆息旅途的勞累沒有駿馬相伴,而是要堅持健康地與千鐘的敵人(指疾病)抗爭。這展示了詩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戰勝困難的決心。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身世和心情。他說自己才是真正身處此地的人,而其他人只是經過三世的變遷。他要將自己的病容告訴西南方的人們,可能是希望通過詩歌將自己的心聲傳達出去,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整首詩詞通過對景物和行動的描述,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對旅途辛勞和自然景色美麗的贊美,以及對戰勝困難和表達內心真情的決心。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對自己身世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
“夜渡繩橋看伏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xiān yú dū cáo guī shǔ guàn kǒu jiù jū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
nié jǐn shuāng xū zhào bì tóng, yī rán chūn xuě zài cháng sōng.
苶盡霜須照碧銅,依然春雪在長松。
cháo xíng xī pǔ cuī shōu yù, yè dù shéng qiáo kàn fú lóng.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繩橋看伏龍。
mò tàn juàn yóu wú sì mǎ, yào jiāng lǎo jiàn dí qiān zhōng.
莫嘆倦游無駟馬,要將老健敵千鐘。
zi yún sān shì wéi shēn zài, wèi xiàng xī nán shuō bìng róng.
子云三世惟身在,為向西南說病容。
“夜渡繩橋看伏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