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沒云濤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出沒云濤堆”全詩
云光與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適冬仲,薄雪收浮埃。
黃昏風絮定,半夜扶桑開。
參差太華頂,出沒云濤堆。
安期與羨門,乘龍安在哉。
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
帝鄉不可期,楚些招歸來。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過萊州雪后望三山》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萊州雪后望三山》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海如碧環,西北卷登萊。
云光與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適冬仲,薄雪收浮埃。
黃昏風絮定,半夜扶桑開。
參差太華頂,出沒云濤堆。
安期與羨門,乘龍安在哉。
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
帝鄉不可期,楚些招歸來。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在萊州雪后望見三座山峰的景色。蘇軾將東海比喻為一條碧綠的腰帶圍繞著地平線,而西北方向的山峰萊山在眼前蜿蜒起伏。天空中的云彩和光線直達山峰,勾勒出它們的輪廓。詩人自己正好在冬季的仲月行走,薄薄的積雪遮蓋了塵埃。黃昏時分,風中飄落的絮毛安靜下來,半夜時分,朝日升起,東方的扶桑山顯露出來。太華山峰參差錯落,時隱時現在云霧之間。安期和羨門都是傳說中的仙山,乘著龍的背安全地居住在那里。茂陵的秋風吹拂著游子,勸詩人舉起酒杯暢飲。詩人對于回到故鄉的希望不大,只能懷念楚地,希望歸來。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冬日萊州的景色,展示了他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和感受。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和擬人,使詩句更加生動形象。蘇軾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東海、萊山和扶桑山的景色,展示了自然的壯麗與美麗。詩人的心境也透露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旅途的感慨,體現了游子在異鄉的孤獨和無奈。整首詩抒發了對美好景物的贊美和對歸鄉的向往,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給人以深深的感受。
“出沒云濤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lái zhōu xuě hòu wàng sān shān
過萊州雪后望三山
dōng hǎi rú bì huán, xī běi juǎn dēng lái.
東海如碧環,西北卷登萊。
yún guāng yǔ tiān sè, zhí dào sān shān huí.
云光與天色,直到三山回。
wǒ xíng shì dōng zhòng, báo xuě shōu fú āi.
我行適冬仲,薄雪收浮埃。
huáng hūn fēng xù dìng, bàn yè fú sāng kāi.
黃昏風絮定,半夜扶桑開。
cēn cī tài huá dǐng, chū mò yún tāo duī.
參差太華頂,出沒云濤堆。
ān qī yǔ xiàn mén, chéng lóng ān zài zāi.
安期與羨門,乘龍安在哉。
mào líng qiū fēng kè, quàn ěr huī yī bēi.
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
dì xiāng bù kě qī, chǔ xiē zhāo guī lái.
帝鄉不可期,楚些招歸來。
“出沒云濤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