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西來師祖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若問西來師祖意”全詩
若問西來師祖意,竹西歌吹是揚州。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別擇公》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別擇公》是蘇軾的一首宋代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黍離不再念宗周,
何暇去雷塘吊一丘。
如果問起西來的師祖的意思,
竹西的歌聲吹奏著揚州。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離開擇公后的心情。黍離指的是蘇軾離開擇公之后,不再念及宗周(擇公的別號),表達了他對過去的情感的轉變和放下。雷塘指的是蘇軾當時所在的地方,他表示自己沒有時間去雷塘吊祭已故的親友,進一步強調了他與過去的一刀兩斷。詩的后兩句提到若問西來師祖的意思,指的是蘇軾在揚州的時候與西來的師祖(可能是指詩詞界的前輩或同輩)交流,他認為揚州的竹西地區的歌聲和音樂才是他所追求和珍視的。
賞析:
《別擇公》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描述自己離開擇公后的心情變化,表達了他對過去的情感的轉變和對未來的向往。詩中的黍離和雷塘都是暗指,通過具象化的手法,表達了蘇軾對于自己人生的態度和選擇。他放下了過去的束縛,轉向了新的人生道路,希望通過與西來的師祖交流和揚州的音樂藝術來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此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擇公的告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展現了蘇軾豁達、灑脫的個性特點。同時,通過對于過去和未來的對比描寫,詩中體現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人生價值的思索。整首詩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豁達、自信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和精神激勵。
“若問西來師祖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é zé gōng
別擇公
shǔ lí bù fù mǐn zōng zhōu, hé xiá léi táng diào yī qiū.
黍離不復閔宗周,何暇雷塘吊一丘。
ruò wèn xī lái shī zǔ yì, zhú xī gē chuī shì yáng zhōu.
若問西來師祖意,竹西歌吹是揚州。
“若問西來師祖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