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花卻解留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藕花卻解留蓮”全詩
荇帶豈能攔浪,藕花卻解留蓮。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六言樂語》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六言樂語》是一首宋代蘇軾創作的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桃園未必無杏,
銀礦終須有鉛。
荇帶豈能攔浪,
藕花卻解留蓮。
中文譯文:
桃園未必沒有杏子,
銀礦最終必然含有鉛。
荇帶怎能阻擋浪潮,
藕花卻能留住蓮花。
詩意: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界事物的對比,抒發了蘇軾對人生、命運和人性的思考。詩中的桃園、銀礦、荇帶和藕花等形象隱喻著不同的事物和境遇,表達了一種對人生多變和命運無常的認識。
賞析:
1. 桃園未必無杏,銀礦終須有鉛:這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看法。他認為即使美好的事物或境遇,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陷或不如意的一面。這種觀點反映了他對人生現實的理解,認為人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起伏和變化的。
2. 荇帶豈能攔浪,藕花卻解留蓮:這兩句通過描繪水中植物的景象,表達了蘇軾對人性的看法。荇帶是一種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植物,但它卻無法阻擋浪潮的沖擊;相反,藕花卻能承受住水浪的沖擊,留下蓮花。這里藕花象征著堅韌和承受力,暗示人應該具備堅強的心理素質,不被困難擊倒,才能留下真正的美好。
整首詩通過反復使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了蘇軾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他認為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也并非全然困頓,通過堅韌和承受力,人們能夠在多變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美好和真實。這種對人生的理解和態度,凸顯了蘇軾作為文人的獨立思考和豁達心態。
“藕花卻解留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ù yán lè yǔ
六言樂語
táo yuán wèi bì wú xìng, yín kuàng zhōng xū yǒu qiān.
桃園未必無杏,銀礦終須有鉛。
xìng dài qǐ néng lán làng, ǒu huā què jiě liú lián.
荇帶豈能攔浪,藕花卻解留蓮。
“藕花卻解留蓮”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