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怯風霜恐不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老怯風霜恐不鳴”全詩
還須卻置蓮花漏,老怯風霜恐不鳴。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僧爽白雞》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僧爽白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斷尾雄雞本畏烹,
年來聽法伴修行。
還須卻置蓮花漏,
老怯風霜恐不鳴。
詩意:
這首詩詞以一只斷尾的雄雞為主題,表達了作者蘇軾對生命和修行的思考。雄雞因為斷尾,原本害怕被宰殺,但多年來它一直陪伴著僧人修行聽法。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只雄雞,它在老去之后也可能因為害怕寒風和嚴寒而不再鳴唱。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一只雄雞的形象,寓意生命的脆弱和不易。雄雞斷尾,本應該被宰殺,但它卻陪伴僧人多年,成為僧人修行的伴侶。這種形象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挫折,以及人們在面對困境時的堅韌和勇氣。
詩中的"蓮花漏"指的是僧人修行時常用的一種計時工具,通常由蓮花形狀的容器和水漏組成。這里用來比喻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意味著即使雄雞陪伴修行多年,它的生命也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雄雞的擔心和憂慮。當雄雞年老體弱,面對寒風和風霜,它可能不再有力氣鳴唱。這里可以理解為對人們在年老時可能失去活力和激情的擔憂。整首詩通過雄雞的形象,表達了對生命短暫以及年老時可能喪失活力的思考,呈現了一種深沉的哲理意味。
這首詩詞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個生動的形象,通過簡潔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展示了蘇軾對生命和修行的思考。它不僅表達了對生命脆弱性的領悟,還呈現了作者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
“老怯風霜恐不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ēng shuǎng bái jī
僧爽白雞
duàn wěi xióng jī běn wèi pēng, nián lái tīng fǎ bàn xiū xíng.
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
hái xū què zhì lián huā lòu, lǎo qiè fēng shuāng kǒng bù míng.
還須卻置蓮花漏,老怯風霜恐不鳴。
“老怯風霜恐不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