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且復城中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明朝且復城中去”全詩
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
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
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位于高山絕處的小寺廟,很少有人到訪。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
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
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
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位于高山絕處的小寺廟,因為地處偏遠,很少有人到訪。詩人通過描寫不同時刻的景色和寺廟的寂靜,表達了對人們繁忙生活的思考和對自然寧靜的向往。詩人自嘲自己是一個耳聾的老僧,表示自己的年華已逝,是一個可憐的人。最后,詩人提到明天他將離開這個小寺廟,返回繁忙的城市,而留下的只有那片白云和他的詩作。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清靜的自然景象和寺廟的孤寂,展現了蘇軾對寧靜和自由的向往之情。開篇的"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一句,揭示了這個小寺廟的偏僻和荒涼,突顯了其與塵世的隔絕。接著,描寫了歸途中的景色,用"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一句,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幽遠的畫面,爐煙裊裊,暗示著殘照與寂靜。接下來的"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進一步強調了寺廟的幽靜,山靜水秀,給人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
在最后兩句中,蘇軾以自嘲的口吻寫道:“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年老和身世之感嘆,詩人將自己比作一位耳聾的老僧,百年的光陰使他感到悲哀,然而,他的思緒仍然留在這片寧靜的白云之中。最后一句"白云卻在題詩處",既是對現實的告別,也是對藝術的堅持,表明詩人的心靈在這片寧靜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靜謐與寂靜的刻畫,表達了對塵世繁忙的追求之外,對寧靜、自由的向往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對于自然與人生的思考,以及對平凡生活中的美好與意義的關注。同時,通過對自我狀況的自嘲,詩人展示了對光陰流逝和時光蹉跎的感慨,表達了對生命的珍視和對自身價值的思考。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對人生哲思的表達,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內心體驗的描繪,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寂靜而遠離塵囂的境界,引發了對寧靜與自由的思考,同時也喚起了對人生短暫的思索和對藝術的追求。
“明朝且復城中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ng niú lǐng gāo jué chù yǒu xiǎo sì rén jī hǎn dào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
mù guī zǒu mǎ shā hé táng, lú yān niǎo niǎo shí lǐ xiāng.
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
cháo xíng yè zhàng qīng niú lǐng, yá quán yàn yàn qiān shān jìng.
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
jūn wù xiào lǎo sēng, ěr lóng huàn bù wén, bǎi nián jù shì kě lián rén.
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
míng cháo qiě fù chéng zhōng qù, bái yún què zài tí shī chù.
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
“明朝且復城中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