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閑厭久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偷閑厭久勞”全詩
樹從何代有,人與此堂高。
好古嗟生晚,偷閑厭久勞。
王孫早歸隱,塵土污君袍。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中隱堂詩》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隱堂詩》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隱堂詩
徑轉如修蟒,坡垂似伏鰲。
樹從何代有,人與此堂高。
好古嗟生晚,偷閑厭久勞。
王孫早歸隱,塵土污君袍。
譯文:
曲徑彎轉如同修長的蟒蛇,坡陡垂直仿佛潛伏的鰲龜。
這些樹木歷經多少代才有,而人與這座堂屋一樣高聳。
熱愛古代文化的人對生活的晚年感到慨嘆,渴望偷得閑暇,厭倦了長久的勞累。
王子或貴族的后代早早地回歸隱居,塵土弄臟了君主的服袍。
詩意和賞析:
《中隱堂詩》表達了蘇軾對隱居生活和古代文化的向往,以及對現實世俗生活的厭倦和失望之情。
首先,詩中描述的"徑轉如修蟒,坡垂似伏鰲"描繪了一條曲折的小徑和陡峭的山坡,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內心中的隱居之地。修長的蟒蛇和潛伏的鰲龜象征著幽靜而神秘的隱居環境。
其次,詩人提到"樹從何代有,人與此堂高",強調了這座堂屋的歷史悠久和高聳的建筑,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對自然環境和歷史傳承的贊美,反映了蘇軾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珍視。
接著,詩中出現了"好古嗟生晚,偷閑厭久勞"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和對世俗生活的不滿。詩人感嘆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追求來得太晚,同時渴望能夠偷得片刻閑暇,擺脫長久以來的勞累和繁瑣。
最后,詩中提到"王孫早歸隱,塵土污君袍",暗示了貴族或王室后代早早地選擇隱居生活,而詩人自己卻仍然身陷塵世之中。這種對王子或貴族隱居的羨慕和自身身份的反思,凸顯了詩人內心對名利和功成名就的矛盾和追求。
總體而言,《中隱堂詩》通過描繪隱居之地的景色和表達對古代文化的向往,表達了蘇軾對自由自在、寧靜祥和生活的追求,同時反思了現實世俗生活的困擾和束縛。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同時也體現了宋代文人對于隱逸生活的向隱居之情的向往。
“偷閑厭久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yǐn táng shī
中隱堂詩
jìng zhuǎn rú xiū mǎng, pō chuí shì fú áo.
徑轉如修蟒,坡垂似伏鰲。
shù cóng hé dài yǒu, rén yǔ cǐ táng gāo.
樹從何代有,人與此堂高。
hào gǔ jiē shēng wǎn, tōu xián yàn jiǔ láo.
好古嗟生晚,偷閑厭久勞。
wáng sūn zǎo guī yǐn, chén tǔ wū jūn páo.
王孫早歸隱,塵土污君袍。
“偷閑厭久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