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路無塵邊草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海路無塵邊草新”全詩
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
海路無塵邊草新,榮枯不見綠楊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獨感離鄉萬里人。
胡雛吹笛上高臺,寒雁驚飛去不回。
盡日春風吹不散,只應分付客愁來。
分類: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邊上聞笳三首》杜牧 翻譯、賞析和詩意
《邊上聞笳三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何處吹笳薄暮天?
塞垣高鳥沒狼煙。
游人一聽頭堪白,
蘇武爭禁十九年。
海路無塵邊草新,
榮枯不見綠楊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
獨感離鄉萬里人。
胡雛吹笛上高臺,
寒雁驚飛去不回。
盡日春風吹不散,
只應分付客愁來。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邊疆的景象和邊疆生活帶來的離愁別緒。詩中的笳聲象征著邊關的警戒和軍事活動。第一首詩表達了笳聲的穿透力,笳聲傳遍邊疆的天空,沒有一只鳥和狼煙可以掩蓋它。旅人一聽到這聲音,心頭就充滿了蘇武的憂思,仿佛經歷了蘇武在北方邊疆被囚禁長達十九年的艱辛。
第二首詩描繪了邊疆的自然景觀,大海之路沒有塵埃,邊境的草木蓬勃生長。然而,無論是榮耀還是凋零,都無法看到綠楊的春天。夕陽下的白沙引發愁云升起,孤獨感受著離鄉萬里的人。
第三首詩描寫了胡雛吹笛的情景,高臺上的笛聲讓寒雁驚飛而去,再也不回。整日吹拂的春風無法吹散心頭的憂愁,仿佛笛聲分付了客人的憂愁似的。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疆的苦難和離愁,通過笳聲、自然景觀和笛聲等形象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邊疆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詩中的笳聲象征著邊疆的戰事和警戒,它的聲音穿透力強,讓人無法忽視。蘇武被囚禁十九年的經歷,成為了旅人聽到笳聲后心頭的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蘇武的敬仰和對邊疆艱辛生活的同情。
詩中描繪的邊疆景觀,展示了大自然的壯美和無情。海路無塵邊草新,表達了邊疆的寬廣和生機,但榮耀和凋零都無法看到綠楊的春天,暗喻著在邊疆的人們無法享受到平靜安寧的生活。
最后一首詩通過胡雛吹笛的情景,表達了離愁別緒。笛聲驚飛了寒雁,讓人感受到離別的痛苦。春風吹拂,卻無法吹散內心的憂愁,這種憂愁仿佛被笛聲分付給了客人,強調了離愁的主題。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杜牧對邊疆生活的思考和對離愁的感慨,通過描繪邊疆的景象和聲音,將讀者帶入了邊疆的苦難和離別之中。詩詞中的意象和情感表達都相對清晰,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邊疆生活的同情和對離鄉別井的深切感受。整體上,這首詩詞展現了杜牧細膩而深沉的詩人情懷,同時也反映了唐代邊疆生活的艱辛和離愁別緒的普遍存在。
“海路無塵邊草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ān shàng wén jiā sān shǒu
邊上聞笳三首
hé chǔ chuī jiā bó mù tiān? sāi yuán gāo niǎo méi láng yān.
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
yóu rén yī tīng tóu kān bái, sū wǔ zhēng jìn shí jiǔ nián.
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
hǎi lù wú chén biān cǎo xīn, róng kū bú jiàn lǜ yáng chūn.
海路無塵邊草新,榮枯不見綠楊春。
bái shā rì mù chóu yún qǐ, dú gǎn lí xiāng wàn lǐ rén.
白沙日暮愁云起,獨感離鄉萬里人。
hú chú chuī dí shàng gāo tái, hán yàn jīng fēi qù bù huí.
胡雛吹笛上高臺,寒雁驚飛去不回。
jǐn rì chūn fēng chuī bù sàn, zhǐ yīng fèn fù kè chóu lái.
盡日春風吹不散,只應分付客愁來。
“海路無塵邊草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