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白豈無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頭白豈無緣”全詩
毛欺皇后發,聲感楚姬弦。
蔓壘盤風下,霜林接翅眠。
只如西旅樣,頭白豈無緣。
分類:
作者簡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鴉》杜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擾擾復翻翻,黃昏揚冷煙。
毛欺皇后發,聲感楚姬弦。
蔓壘盤風下,霜林接翅眠。
只如西旅樣,頭白豈無緣。
中文譯文:
鴉啊鴉,不停地翻飛,黃昏時升起冷煙。
它的羽毛比皇后的發髻還要華麗,它的鳴聲使人想起楚國的美婦弦歌。
它在雜亂的堆積物上盤旋,飛翔在霜林之間。
它就像一個西行的旅人一樣,白發了豈能沒有故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只鴉的形象,通過對鴉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逝去時光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嘆。鴉作為詩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義。
首先,詩中將鴉的翻飛形容為“擾擾復翻翻”,表達了鴉的活躍和不安定的特點,也可視為對時光流轉的暗喻。黃昏時升起的冷煙則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暗示著歲月的逝去和生命的無常。
其次,詩中以鴉的羽毛比喻皇后的發髻,既表現了鴉的美麗華貴,也暗示了權勢的腐朽和虛幻。鴉的鳴聲喚起了人們對楚國美婦弦歌的聯想,以此來突出鴉的婉轉動人之音,同時也引發了對美好時光的懷念和追憶。
最后,詩中以鴉在雜亂的堆積物上盤旋、飛翔在霜林之間的形象,表達了對人生坎坷和困境的思考。詩人將鴉比作一個西行的旅人,暗示著詩人自己在經歷歲月滄桑后的白發,對人生旅途中的歷練和領悟。詩句末句“頭白豈無緣”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晚年仍然有所期許和追求的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鴉的描繪,以及與人生和時光的隱喻,表達了詩人對時光的感嘆、對美好過去的懷念,以及對人生意義和晚年追求的思考。同時,通過鴉這個形象的塑造,詩中蘊含著對權勢虛妄和生命無常的深刻觸動。
“頭白豈無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ā
鴉
rǎo rǎo fù fān fān, huáng hūn yáng lěng yān.
擾擾復翻翻,黃昏揚冷煙。
máo qī huáng hòu fā, shēng gǎn chǔ jī xián.
毛欺皇后發,聲感楚姬弦。
màn lěi pán fēng xià, shuāng lín jiē chì mián.
蔓壘盤風下,霜林接翅眠。
zhī rú xī lǚ yàng, tóu bái qǐ wú yuán.
只如西旅樣,頭白豈無緣。
“頭白豈無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