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編一讀想風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遺編一讀想風標”全詩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孟子》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
故有斯人慰寂寥。
中文譯文:
沉魄和浮魂不能被召喚,
留下的著作一讀就能感受到他的才華。
不必在乎世人對他的批評和嘲笑,
因為正是有這樣的人來安慰我的孤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題目為《孟子》。這首詩以孟子為題材,表達了對孟子的敬佩和贊美,同時也暗示了自己在世俗中的孤獨和寂寥之感。
首先,詩中提到了“沉魄浮魂”,這是指孟子的精神和思想。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他對人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問題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思考。作者通過這樣的描繪,表達了對孟子思想的崇高和超越性,認為他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無法被輕易抹去。
接著,詩中提到了“遺編一讀想風標”。這句話意味著只需閱讀孟子的著作,就能感受到他的風采和卓越。孟子的著作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作者通過這句話表達了對孟子著作的敬仰,并強調了孟子思想的重要性。
接下來的兩句“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在世俗中的孤獨和寂寥之感的寬慰。作者認為,盡管在世俗的眼光中,對孟子的崇拜可能被看作是迂腐和狹隘的,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家存在,才能安慰自己內心的孤獨。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孟子思想的敬佩和贊美,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在世俗中的孤獨感的理解和寬慰。通過對孟子的贊頌,作者傳達了對理想和精神追求的重視,以及對孤獨者的理解和支持。整首詩意蘊含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孟子思想的認同和對自身處境的思考。
“遺編一讀想風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èng zǐ
孟子
chén pò fú hún bù kě zhāo, yí biān yī dú xiǎng fēng biāo.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hé fáng jǔ shì xián yū kuò, gù yǒu sī rén wèi jì liáo.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遺編一讀想風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