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若無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眾生若無我”全詩
眾生若無我,已死應不活。
眾生不了此,便聽佛與奪。
我無我不二,四天王獻缽。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眾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脫。
眾生若無我,已死應不活。
眾生不了此,便聽佛與奪。
我無我不二,四天王獻缽。
中文譯文:
如果眾生認為有"我"存在,那我怎么可能使他們擺脫苦難。
如果眾生不認為有"我"存在,那他們已經死了,應該沒有生機。
如果眾生不能理解這個道理,那就聽佛陀的教導來獲得解脫。
我認識到無我與有我是不二的,就像四位天王獻上寶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作品,題目是《擬寒山拾得二十首》。詩中表達了對于佛教禪宗的思考和體悟。
首先,詩中提到了"眾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脫"。這句話意味著如果眾生執著于個體的存在,認為自己有獨立的自我,那么他們將難以超脫痛苦和煩惱。這是佛教中常提到的"無我"的概念,認為個體的存在是虛幻的,超越個體才能獲得解脫。
接著,詩句"眾生若無我,已死應不活"表達了如果眾生不認為有獨立的自我存在,那么他們已經超越了追求個體生存的束縛,達到了一種超越生死的境地。這是對"無我"思想的進一步探討。
然后,詩中寫道"眾生不了此,便聽佛與奪",表明如果眾生無法理解這個道理,那么他們只能聽從佛陀的教導,尋求解脫和智慧的指引。
最后一句"我無我不二,四天王獻缽",強調了作者自己的認知和領悟。他認識到無我的存在與個體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是一體的。提到"四天王獻缽",可以理解為四個守護世間的力量向佛陀獻上供品,象征著對佛法的尊重和敬意。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佛教中"無我"思想的理解和領悟。通過對個體存在和超脫的思考,詩中展示了對于人生意義和解脫之道的思索,以及對佛法的贊頌和敬仰。這首詩詞在表達思想深邃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性和禪意。
“眾生若無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ǐ hán shān shí dé èr shí shǒu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zhòng shēng ruò yǒu wǒ, wǒ hé néng dù tuō.
眾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脫。
zhòng shēng ruò wú wǒ, yǐ sǐ yīng bù huó.
眾生若無我,已死應不活。
zhòng shēng bù liǎo cǐ, biàn tīng fú yǔ duó.
眾生不了此,便聽佛與奪。
wǒ wú wǒ bù èr, sì tiān wáng xiàn bō.
我無我不二,四天王獻缽。
“眾生若無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