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紅袖趣傳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淋漓紅袖趣傳杯”全詩
燈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勝回。
觸撥清詩成走筆,淋漓紅袖趣傳杯。
望塵俗眼那知此,只買夭桃艷杏栽。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詠梅》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梅》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頗怪梅花不肯開,
豈知有意待春來。
燈前玉面披香出,
雪后春容取勝回。
觸撥清詩成走筆,
淋漓紅袖趣傳杯。
望塵俗眼那知此,
只買夭桃艷杏栽。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梅花的美麗與堅韌,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贊美和思考。雖然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不肯開放,但實際上它是有意等待春天的到來。當燈光照在梅花上時,它就像一張美麗的玉面散發著芬芳。而在雪后,梅花的美麗勝過了春天的容顏。作者通過觸摸梅花并寫下了這首清新的詩篇,將紅袖(指筆)的趣味傳遞給讀者。然而,只有那些追求俗世名利的人,才會忽視這種美麗。他們只購買那些花期短暫的桃花和杏花。
賞析:
《詠梅》以精巧的筆觸描繪了梅花的美麗和品質,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贊美和思考。梅花作為寒冷季節中的花卉代表,具有堅韌和不畏寒冷的品質。詩中的梅花不肯在寒冷的冬天開放,但實際上它是有意等待春天的到來,展示了梅花的智慧和耐心。
詩中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比燈前和雪后的景象,突出了梅花的美麗。在燈光的照耀下,梅花散發著芬芳,美如玉面;而在雪后,梅花的美麗勝過了春天的容顏,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
詩中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態度。作者通過觸摸梅花并用紅袖(指筆)寫下這首詩,將自己的感受和趣味傳遞給讀者。這種觸摸和書寫的行為使詩詞更加生動有趣。
最后兩句“望塵俗眼那知此,只買夭桃艷杏栽”,表達了作者的自豪和思考。那些注重追逐世俗名利的人,往往忽視了梅花這種堅韌和美麗的存在,只追求那些花期短暫、外表艷麗的桃花和杏花。這種對比呼應了整首詩中對梅花的贊美和思考。
《詠梅》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梅花的美麗和品質,通過對比和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賦予了梅花更多的意義。它既是一首描繪自然美景的詩詞,又融入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具有深遠的意義。這首詩詞以其清新的形象和深刻的內涵,成為宋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淋漓紅袖趣傳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méi
詠梅
pō guài méi huā bù kěn kāi, qǐ zhī yǒu yì dài chūn lái.
頗怪梅花不肯開,豈知有意待春來。
dēng qián yù miàn pī xiāng chū, xuě hòu chūn róng qǔ shèng huí.
燈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勝回。
chù bō qīng shī chéng zǒu bǐ, lín lí hóng xiù qù chuán bēi.
觸撥清詩成走筆,淋漓紅袖趣傳杯。
wàng chén sú yǎn nǎ zhī cǐ, zhǐ mǎi yāo táo yàn xìng zāi.
望塵俗眼那知此,只買夭桃艷杏栽。
“淋漓紅袖趣傳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