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驚榔躍出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有驚榔躍出魚”全詩
清香一陣渾無暑,時有驚榔躍出魚。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北山》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北山》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刳木為舟數丈余,
臥看風月映芙蕖。
清香一陣渾無暑,
時有驚榔躍出魚。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在北山舟行的景象。詩人刻削一段長長的木頭,制成一條船,大約有數丈長。他躺在船上,觀賞著風景和月色,它們倒映在水面上的芙蕖花中。在這舒適的環境中,清香撲鼻,一陣微風吹來,使炎熱的夏天不再炎熱。有時,魚兒躍出水面,仿佛被船的出現所驚動。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自然景觀。詩人通過描述北山的舟行,展示了他對大自然的深刻觀察和感受。他將一塊木頭加工成船,并以舒適的方式躺在船上,享受著風景和月色。這種舒適和寧靜的感覺通過清香的氣息和涼爽的微風得以強調,使讀者感受到夏日的涼爽和愜意。
詩中的描寫也包含了一些隱喻意味。木頭被刳削為舟,象征著人們通過努力和創造力,可以改變自然環境,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驚榔躍出魚的形象,則傳達出船的出現對水中生物造成的一種干擾和驚動。這種描寫可以理解為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的隱喻,提醒人們在改造自然時要保持對生態平衡的關注。
整體上,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通過舟行的景象,詩人表達了對寧靜、美麗和自然的向往,同時也提醒人們在改變自然環境時要保持謹慎和敬畏之心。
“時有驚榔躍出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ěi shān
北山
kū mù wèi zhōu shù zhàng yú, wò kàn fēng yuè yìng fú qú.
刳木為舟數丈余,臥看風月映芙蕖。
qīng xiāng yī zhèn hún wú shǔ, shí yǒu jīng láng yuè chū yú.
清香一陣渾無暑,時有驚榔躍出魚。
“時有驚榔躍出魚”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