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從苦淹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從苦淹留”全詩
疵瑕不相摩,況乃禍釁稠。
高語不敢出,鄙辭強顏酬。
始云避世患,自覺日已偷。
如傅一齊人,以萬楚人咻。
云復學齊言,定復不可求。
仁義多在野,欲從苦淹留。
不悲道難行,所悲累身修。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寓言九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寓言九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不得君子居,而與小人游。
無法與君子共居,只能與小人為伍。
疵瑕不相摩,況乃禍釁稠。
瑕疵不會相互摩擦,更不用說禍害和紛爭了。
高語不敢出,鄙辭強顏酬。
高尚的言辭不敢表達,只能以低俗的言辭勉強應對。
始云避世患,自覺日已偷。
開始時說要避開世間的苦難,但自己漸漸覺得時間已經消磨殆盡。
如傅一齊人,以萬楚人咻。
像是曾經在傅一齊(戰國時期的國家)的人們一樣,成千上萬的人呼喊著。
云復學齊言,定復不可求。
盡管說過要學習傅一齊的言辭,但實現起來是不可能的。
仁義多在野,欲從苦淹留。
仁義之道多在鄉野之間,渴望從苦難中留存下來。
不悲道難行,所悲累身修。
并不悲傷于道義難行,悲傷于自身的辛勤修行。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封建社會中與小人為伍的困境。他感到自己無法與君子共處,只能與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在一起。作者認為高尚的言辭無法表達,只能以低俗的言辭回應。他曾希望通過避開世間的苦難來尋求自我安慰,但后來意識到時間已經不再等待他。作者以傅一齊的人們為例,描繪了成千上萬的人們的呼喊聲,但他明白自己無法實現他們的愿望。最后,作者認為仁義之道在農村更容易實現,但他悲傷于道義難行,也感嘆于自己長時間以來的辛勤修行。
這首詩詞反映了王安石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道義的追求。他通過描繪自己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表達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道德價值的思索。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詩意的表達力和藝術感染力。
“欲從苦淹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yán jiǔ shǒu
寓言九首
bù dé jūn zǐ jū, ér yǔ xiǎo rén yóu.
不得君子居,而與小人游。
cī xiá bù xiāng mó, kuàng nǎi huò xìn chóu.
疵瑕不相摩,況乃禍釁稠。
gāo yǔ bù gǎn chū, bǐ cí qiǎng yán chóu.
高語不敢出,鄙辭強顏酬。
shǐ yún bì shì huàn, zì jué rì yǐ tōu.
始云避世患,自覺日已偷。
rú fù yī qí rén, yǐ wàn chǔ rén xiū.
如傅一齊人,以萬楚人咻。
yún fù xué qí yán, dìng fù bù kě qiú.
云復學齊言,定復不可求。
rén yì duō zài yě, yù cóng kǔ yān liú.
仁義多在野,欲從苦淹留。
bù bēi dào nán xíng, suǒ bēi lèi shēn xiū.
不悲道難行,所悲累身修。
“欲從苦淹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