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言之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孟子言之醇”全詩
仁聲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貞觀君,從古同隋陳。
風俗不粹美,惜哉世無臣。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寓言九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寓言九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鐘鼓非樂本,本末猶相因。
仁聲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貞觀君,從古同隋陳。
風俗不粹美,惜哉世無臣。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九個寓言,旨在表達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道德缺失以及朝廷政治的憂慮和批評。詩中指出,鐘鼓原本是用于慶祝和表達喜悅的樂器,但現在被濫用于權力斗爭,本末倒置。然而,仁慈的聲音才能深入人心,正如孟子所言。詩人提到了貞觀時期的賢明君主,暗示他們審時度勢、治理有方,與隋朝和陳朝的賢明君主相似。最后,詩人感嘆當時社會的風俗不純,缺乏真正的美德,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忠臣了。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象和政治狀況的思考和批評。通過對鐘鼓的象征性描述,詩人揭示了當時權力斗爭的陋習和本末倒置的現象,抨擊了社會的虛偽和道德的淪喪。詩中提到仁慈的聲音深入人心,強調了仁愛和道德價值的重要性。通過對貞觀時期君主的贊揚,詩人暗示了他對理想的統治者和政治環境的向往。最后,詩人對社會風俗的不純和缺乏忠臣的遺憾,表達了對時代的失望和對社會美德的渴望。
這首詩詞運用了象征和隱喻的手法,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社會風氣和政治現象的關切和批評。它展示了王安石作為文學家和改革家的思想和情感。整首詩詞婉約而含蓄,言簡意賅,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孟子言之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yán jiǔ shǒu
寓言九首
zhōng gǔ fēi lè běn, běn mò yóu xiāng yīn.
鐘鼓非樂本,本末猶相因。
rén shēng rù rén shēn, mèng zǐ yán zhī chún.
仁聲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rú hé zhēn guān jūn, cóng gǔ tóng suí chén.
如何貞觀君,從古同隋陳。
fēng sú bù cuì měi, xī zāi shì wú chén.
風俗不粹美,惜哉世無臣。
“孟子言之醇”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