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羅師能幻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跋陀羅師能幻物”全詩
佛幻諸天以戲之,幢幢香果助設施。
茫然悔欲除所幻,還為幻佛力所持。
佛天與汝本無間,汝今何恭昔何慢。
十方三世本來空,受記豈非遭佛幻。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與僧道升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與僧道升二首》
僧道升,跋陀羅師能幻物,
幻穢為凈持幻佛。
佛幻諸天以戲之,
幢幢香果助設施。
茫然悔欲除所幻,
還為幻佛力所持。
佛天與汝本無間,
汝今何恭昔何慢。
十方三世本來空,
受記豈非遭佛幻。
中文譯文:
僧人道升,跋陀羅師擅長幻化萬物,
將丑陋之物幻化為純凈之佛。
佛降幻化各種天界,以戲弄之,
幢幢香果助其布置。
茫然迷惑,悔欲擺脫所幻化之物,
卻再次成為幻佛的力量所掌握。
佛天與你本無間隔,
你如今為何恭敬,昔日為何懶散。
十方世界本來就是空無一物,
所接受的記憶難道不是遭遇佛的幻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作,題為《與僧道升二首》。詩中描述了一個僧人道升與跋陀羅師的對話,涉及到幻化、佛教等主題。
首先,跋陀羅師以其擅長的幻化技巧,將丑陋的事物幻化為純凈的佛像,展現了他的神奇能力。
接著,佛降臨幻化各種天界,以娛樂和戲弄的方式與幻佛互動,幢幢香果則是輔助佛降幻化的道具。
在詩的后半部分,道升感到茫然和悔恨,希望能夠徹底擺脫所幻化的世界,然而卻被幻佛的力量所掌握,再次陷入幻化之中。詩中提到佛天與個人本來沒有分別,暗示著個人與佛的本質相通。
最后兩句"十方三世本來空,受記豈非遭佛幻"表達了一種佛教中的觀念,即整個宇宙都是虛幻的,所接受的記憶和經歷也只是佛的幻化而已。
整首詩通過幻化的手法,探討了現實與虛幻、佛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傳達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同時,也反映了王安石對佛教哲理的思考和對生命本質的思索。
“跋陀羅師能幻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sēng dào shēng èr shǒu
與僧道升二首
bá tuó luó shī néng huàn wù, huàn huì wèi jìng chí huàn fú.
跋陀羅師能幻物,幻穢為凈持幻佛。
fú huàn zhū tiān yǐ xì zhī, chuáng chuáng xiāng guǒ zhù shè shī.
佛幻諸天以戲之,幢幢香果助設施。
máng rán huǐ yù chú suǒ huàn, hái wèi huàn fó lì suǒ chí.
茫然悔欲除所幻,還為幻佛力所持。
fú tiān yǔ rǔ běn wú jiàn, rǔ jīn hé gōng xī hé màn.
佛天與汝本無間,汝今何恭昔何慢。
shí fāng sān shì běn lái kōng, shòu jì qǐ fēi zāo fú huàn.
十方三世本來空,受記豈非遭佛幻。
“跋陀羅師能幻物”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