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酌虞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樂酌虞曲”全詩
宗予圣考,作帝之配。
樂酌虞曲,禮從周制。
厘事既成,於皇來塈。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堂樂章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明堂樂章二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明堂廣大,眾方來會。
祭祖考古,為帝王配。
樂奏虞曲,禮儀周制。
事務已成,皇帝親臨。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明堂廣場的盛況,各方人士齊聚此地。在這里,人們舉行祭祖儀式,紀念先祖和帝王。樂曲奏響,奏鳴樂器演奏《虞曲》,禮儀遵循周朝的制度。當一切事務都準備就緒時,皇帝親自來到明堂。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明堂樂章的描寫,展示了宋代王朝的盛世景象和莊嚴的宗教儀式。明堂作為皇帝舉行重大禮儀和祭祀的場所,是國家權威和榮耀的象征。詩中的"萬方時會"表明了來自四方的人們紛紛前來參與這一盛事,顯示了朝廷的威嚴和統一的氛圍。
詩詞中提到的"祭祖考古"意味著對祖先的敬仰和對歷史的追溯。王安石通過這些描寫,彰顯了宋代文化的傳承和對傳統禮儀的重視。
"樂奏虞曲,禮從周制"表明了王安石對禮樂制度的推崇和遵循。虞曲是一種古代禮樂曲目,體現了尊崇禮制的思想。這種繁復而莊重的音樂被認為是祭祀儀式中最適宜的樂曲。
最后一句"厘事既成,於皇來塈"揭示了一切事務準備就緒,等待著皇帝的親臨。這表明了皇帝在朝廷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明堂樂章的描繪,展現了宋代王朝的繁榮和莊嚴,以及對傳統禮樂制度的尊崇。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皇帝的崇敬和對國家的忠誠。
“樂酌虞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íng táng yuè zhāng èr shǒu
明堂樂章二首
yǒu yì míng táng, wàn fāng shí huì.
有奕明堂,萬方時會。
zōng yǔ shèng kǎo, zuò dì zhī pèi.
宗予圣考,作帝之配。
lè zhuó yú qū, lǐ cóng zhōu zhì.
樂酌虞曲,禮從周制。
lí shì jì chéng, yú huáng lái jì.
厘事既成,於皇來塈。
“樂酌虞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