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不入非高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本朝不入非高計”全詩
猛將飄然恐后時,本朝不入非高計。
祿山北筑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
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漁陽》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漁陽突騎猶精銳,
赫赫雍王都節制。
猛將飄然恐后時,
本朝不入非高計。
祿山北筑雄武城,
舊防敗走歸其營。
系書請問燕耆舊,
今日何須十萬兵。
詩詞中文譯文:
漁陽的突騎依然精銳,
雍王都有嚴格的節制。
英勇的將領忽然心生恐懼,
我朝不會陷入那種非明智的計策之中。
祿山北方筑起了雄武城,
舊時防線被擊敗后回歸了他們的陣營。
我寫信請教那些燕耆的老人,
現在的時代為何需要十萬的兵力。
詩意:
這首詩寫的是唐代杜甫對漁陽突擊隊的贊頌和對戰爭策略的思考。詩中提到漁陽突騎依然精銳,為雍王保衛都城做出了貢獻。然而,將領們的恐懼和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的行為讓杜甫感到擔憂。他認為國家不應該陷入那種非明智的戰爭計策之中。
在祿山北方,他們筑起了雄武城作為防線。這個防線曾遭到敗退,但現在已經回到他們的陣營。杜甫寫信向燕耆地區的老人請教,他想知道現今為何需要十萬的兵力。這可能是他對戰爭的反思,對國家利益和軍隊力量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漁陽突擊隊的精銳和雍王都的嚴格控制。詩中透露出杜甫對將領的擔憂和對戰爭計策的質疑。他認為國家應該堅守高尚的原則,不應該陷入個人利益的紛爭中。
詩中的祿山雄武城展現了國家對防線的重視和調整。雖然之前的防線曾經敗退,但通過重新建立防線,國家在調整策略上已經有了新的思考。杜甫希望能從燕耆地區的老人那里獲得一些經驗和教訓,來幫助國家避免不必要的戰爭。
這首詩流露出杜甫對國家利益和戰爭謀略的關注和思考,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軍隊精神和將領們崇高品質的贊賞。整首詩簡潔明了,發人深省,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和思想價值。
“本朝不入非高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yáng
漁陽
yú yáng tū qí yóu jīng ruì, hè hè yōng wáng dōu jié zhì.
漁陽突騎猶精銳,赫赫雍王都節制。
měng jiàng piāo rán kǒng hòu shí,
猛將飄然恐后時,
běn cháo bù rù fēi gāo jì.
本朝不入非高計。
lù shān běi zhù xióng wǔ chéng, jiù fáng bài zǒu guī qí yíng.
祿山北筑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
xì shū qǐng wèn yàn qí jiù, jīn rì hé xū shí wàn bīng.
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本朝不入非高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