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知臨別更心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知臨別更心違”全詩
但恨東歸相值晚,豈知臨別更心違。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在宋代創作的《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身先諸老斡樞機,
再見王門闔左扉。
但恨東歸相值晚,
豈知臨別更心違。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王安石對官場生涯的感慨和心情。他曾在政治上身先士老,斡旋于朝廷的決策之間。然而,當他再次回到王門(指王朝的門戶)時,卻發現自己被關在左側的小門中,無法再獲得權力和地位。他感到遺憾的是,自己東歸(回家鄉)的時機太晚,錯過了與權貴們交往的最佳時機。然而,更令他心痛的是,與權貴們臨別時,內心的離愁別緒更加難以釋懷。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在官場上的經歷和歸鄉后的心情,展現了一種對現實的無奈和苦澀之情。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文人,曾經擔任重要的職位,斡旋于政治權力的中心,但最終卻被排擠到邊緣。詩中的王門象征著官場權力的殿堂,作者再次回到這個場所,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進入主門,只能被關在側門中。這種轉變讓他感到無比的失落和遺憾。
詩中的東歸意味著回到故鄉,表示作者希望能夠離開權力斗爭的紛爭,回到平凡的生活中。然而,由于時機不對,作者錯過了與權貴們交往的最佳機會,使得他的心情更加沉重和痛苦。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憤懣和無奈,展示了官場生涯的殘酷和政治斗爭的殘酷性。
這首詩詞通過反映作者的親身經歷,抒發了他對官場權力的失望和對人情世故的痛感。它揭示了官場的險惡和政治斗爭的殘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情真摯的渴望。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體現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和才華橫溢的文學風采。
“豈知臨別更心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hé jǐng chún shí sì zhàng sān jué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
shēn xiān zhū lǎo wò shū jī, zài jiàn wáng mén hé zuǒ fēi.
身先諸老斡樞機,再見王門闔左扉。
dàn hèn dōng guī xiāng zhí wǎn, qǐ zhī lín bié gèng xīn wéi.
但恨東歸相值晚,豈知臨別更心違。
“豈知臨別更心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