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惜解鞍留夜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惜解鞍留夜飲”全詩
汲汲追攀常恨晚,紛紛吹洗忽成空。
行看果下蒼苔地,已作人間白發翁。
豈惜解鞍留夜飲,此身醒醉與誰同。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四月果》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四月果》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以四月的果實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生命逝去的思考和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一春強半勒花風,
春天已過去了一大半,吹來的風中帶有花香,
幾日園林幾樹紅。
園林里的幾天幾株花已經盛開。
汲汲追攀常恨晚,
匆匆忙忙地追逐,總是感到時間不夠。
紛紛吹洗忽成空。
紛紛撲面而來的春風突然變得空虛。
行看果下蒼苔地,
走過去看果實落在蒼苔上的地面,
已作人間白發翁。
已經成為世間白發蒼蒼的老人。
豈惜解鞍留夜飲,
怎么舍得解下馬鞍停下來夜晚飲酒,
此身醒醉與誰同。
這個身體清醒卻陶醉,和誰能共享。
《四月果》的詩意主要表達了時間流逝和生命的短暫性。詩中通過描繪春天的景色和果實的成熟,反映了光陰的飛逝和人生的變遷。詩人感到時光匆匆,總是覺得追求的事物來得太晚,而一切美好的時光又很快消逝,如同吹過的風一樣轉瞬即逝。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無奈和寂寞,他舍不得停下來享受醉意,卻又沒有人可以與他共飲。詩中蘊含著對人生短暫性的思考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生命的感慨,通過描繪春天的景象和果實的成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和光陰的流逝。詩人的心情在詩中逐漸轉變,從追求美好到感嘆光陰易逝,最后流露出寂寞和無奈。整首詩意境清新,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和感慨的空間。
“豈惜解鞍留夜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ì yuè guǒ
四月果
yī chūn qiáng bàn lēi huā fēng, jǐ rì yuán lín jǐ shù hóng.
一春強半勒花風,幾日園林幾樹紅。
jí jí zhuī pān cháng hèn wǎn, fēn fēn chuī xǐ hū chéng kōng.
汲汲追攀常恨晚,紛紛吹洗忽成空。
xíng kàn guǒ xià cāng tái dì, yǐ zuò rén jiān bái fà wēng.
行看果下蒼苔地,已作人間白發翁。
qǐ xī jiě ān liú yè yǐn, cǐ shēn xǐng zuì yǔ shuí tóng.
豈惜解鞍留夜飲,此身醒醉與誰同。
“豈惜解鞍留夜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六寢 (仄韻) 去聲二十七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