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吏一身今倦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小吏一身今倦宦”全詩
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畝獨安貧。
欲拋縣印辭黃綬,來伴山冠戴白綸。
只恐明時收士急,不容家有兩閑人。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和正叔懷其兄草堂》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正叔懷其兄草堂》
茆堂竹樹水之濱,
耕稼逍遙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
先生三畝獨安貧。
欲拋縣印辭黃綬,
來伴山冠戴白綸。
只恐明時收士急,
不容家有兩閑人。
中文譯文:
茅草搭建的小屋,靠水邊竹樹的附近,
農耕勞作自在舒暢,像子真一樣。
小吏身為官員如今感到疲倦,
先生擁有三畝田地卻安于貧困。
想要放棄縣尉的職印辭去黃綬官服,
來陪伴山中戴白綸帽。
只是擔心明朝時期需要收攏人才,
不容許家中有兩個閑散之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寫的一首七絕,詩人以和友人正叔共懷其兄之典故為題材,通過對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態度的對比,表達了對官場生涯和田園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詩的第一句描繪了一處茅草搭建的小屋,周圍是竹樹和水的邊緣。這里象征著自然和寧靜的田園生活。接著,詩人通過對比,描述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稼逍遙的農民像子真一樣,自在而純樸,而小吏作為官員則感到疲倦和厭倦。
在第三、四句中,詩人表達了自己的選擇和態度。小吏希望放棄官場的生活,辭去官職,不再穿黃綬官服。相反,他想來山中陪伴先生,戴起了白綸帽子。這里的山冠和白綸象征著田園生活和自由自在的心態。
然而,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擔憂。他擔心明朝時期會需要收攏人才,不容許家中有兩個閑散之人,這可能使得他的選擇變得困難。詩中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生涯的疲倦之情,同時也揭示了現實對于個人抉擇的限制。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王安石對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選擇,表達了對自由自在、寧靜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現實局限的擔憂。
“小吏一身今倦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èng shū huái qí xiōng cǎo táng
和正叔懷其兄草堂
máo táng zhú shù shuǐ zhī bīn, gēng jià xiāo yáo shì zǐ zhēn.
茆堂竹樹水之濱,耕稼逍遙似子真。
xiǎo lì yī shēn jīn juàn huàn, xiān shēng sān mǔ dú ān pín.
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畝獨安貧。
yù pāo xiàn yìn cí huáng shòu, lái bàn shān guān dài bái lún.
欲拋縣印辭黃綬,來伴山冠戴白綸。
zhǐ kǒng míng shí shōu shì jí, bù róng jiā yǒu liǎng xián rén.
只恐明時收士急,不容家有兩閑人。
“小吏一身今倦宦”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六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