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他不守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嫌他不守己”全詩
歸來自悔責,分別亦非理。
今日見張三,分別心復起。
若除此惡習,佛法無多子。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10》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10》,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昨日見到張三,
責備他不守本分。
回來后我悔過,
分別也不太理智。
今天再見到張三,
分離之心再次涌起。
只要除去這惡習,
佛法就沒有太多的子弟。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人們不守本分、不遵循原則的行為的批評和懺悔之情。作者在第一、二句中談到昨天見到張三,責備他不守己份。然而,回來之后,作者意識到自己的指責也不太合理,因此在第四句中表達了悔過之意。然而,今天再次見到張三,作者的分別之心又再次涌起。最后兩句中,作者提到只要除去這種惡習,佛法就會沒有太多的追隨者。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張三的描述,抨擊了人們不守本分、不恪守原則的行為。作者通過自省和反思,認識到自己的指責也有一定的問題,并表達了悔過之情。然而,作者在與張三再次相遇時,分別之心又再次涌起,這表明人們往往難以擺脫自己的偏見和情緒。最后兩句中,作者提到只有摒棄惡習,佛法才能沒有太多的追隨者,這可能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諷刺。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思考和對人性的觸動,引發讀者對自身行為和社會習俗的思考。
“嫌他不守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ǐ hán shān shí dé èr shí shǒu 010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010
zuó rì jiàn zhāng sān, xián tā bù shǒu jǐ.
昨日見張三,嫌他不守己。
guī lái zì huǐ zé, fēn bié yì fēi lǐ.
歸來自悔責,分別亦非理。
jīn rì jiàn zhāng sān, fēn bié xīn fù qǐ.
今日見張三,分別心復起。
ruò chú cǐ è xí, fó fǎ wú duō zǐ.
若除此惡習,佛法無多子。
“嫌他不守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