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兩去不辭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北都兩去不辭勤”全詩
一相關藩嘗負弩,三年通籍更從軍。
清談猶得當時事,遺愛應從此日聞。
我憶荊溪山最樂,看君摩翮上青云。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龐簽判》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龐簽判》
北都兩去不辭勤,
仕路論材況出群。
一相關藩嘗負弩,
三年通籍更從軍。
清談猶得當時事,
遺愛應從此日聞。
我憶荊溪山最樂,
看君摩翮上青云。
中文譯文:
北方的都城兩次離去都是出于忠勤之心,
在仕途上論才干,情況超出群眾。
一位有關系的官員曾背負弓箭,
三年后通達政務,更選擇從軍。
閑談仍然關注著時事,
留下的愛意將從今日開始傳聞。
我回憶起在荊溪山最快樂的時光,
看著你摩挲羽翮向著青云飛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在宋代寫的《送龐簽判》。詩中通過描繪龐簽判的境遇和王安石對他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對忠勤和才干的贊賞,以及對龐簽判的送別和祝福。
詩的開頭,描述了龐簽判北上南下兩次離開都是出于忠勤之心,不辭勞苦。龐簽判在仕途上憑借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脫穎而出,超越了一般的官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認可。
接下來,詩中提到龐簽判曾經背負著弓箭,這象征著他有著軍事背景或軍事經歷。三年后,他通達政務,又選擇從軍。這表明龐簽判不僅在政務方面有出色的表現,還積極參與國家的軍事事務。
下一段描述了龐簽判與王安石的情誼。作者說龐簽判在閑談中仍然關注著時事,顯示了他的學識和對國家大事的關心。這也意味著龐簽判對王安石的遺愛將會傳承下去,從今以后會常常聽到他的消息。
最后,詩人回憶起在荊溪山時最快樂的時光。這里的荊溪山可以理解為王安石的自己的境地。他希望龐簽判能夠摩挲羽翮,飛向更高的境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整首詩以送別龐簽判為主題,通過對他的贊賞和祝福,表達了作者對忠勤、才干和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
“北都兩去不辭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páng qiān pàn
送龐簽判
běi dōu liǎng qù bù cí qín, shì lù lùn cái kuàng chū qún.
北都兩去不辭勤,仕路論材況出群。
yī xiāng guān fān cháng fù nǔ, sān nián tōng jí gèng cóng jūn.
一相關藩嘗負弩,三年通籍更從軍。
qīng tán yóu dé dàng shí shì, yí ài yìng cóng cǐ rì wén.
清談猶得當時事,遺愛應從此日聞。
wǒ yì jīng xī shān zuì lè, kàn jūn mó hé shàng qīng yún.
我憶荊溪山最樂,看君摩翮上青云。
“北都兩去不辭勤”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