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摭我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方摭我華”全詩
強將愁出塞,空得病還家。
日轉山河暖,風含草木葩。
勝游思一往,不敢問三車。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契丹使還次韻答凈因老》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契丹使還次韻答凈因老》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中文譯文:
老欲求吾志,時方摭我華。
強將愁出塞,空得病還家。
日轉山河暖,風含草木葩。
勝游思一往,不敢問三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在宋代寫的作品,題目是《送契丹使還次韻答凈因老》。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年老時期的思考和感慨。
詩的第一句"老欲求吾志,時方摭我華"表達了作者年老之時仍然渴望追求自己的志向,但光陰飛逝,時機已經不再青春。"時方摭我華"意味著時機已經將自己從青春的花朵中采摘出來。
第二句"強將愁出塞,空得病還家"描繪了作者在壯年時期奮力掙扎,為國家出征,但最終只是帶著憂慮和病痛回到家中。這句話反映了現實的殘酷和個人的無奈。
第三句"日轉山河暖,風含草木葩"描述了四季更迭,自然界的變化。山河逐漸回暖,風吹拂著新生的草木。這里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與前兩句的沉重對比,展示出生命的持續和希望的存在。
最后一句"勝游思一往,不敢問三車"表達了作者對勝利之后心境的思考。雖然勝利了,但作者卻不敢去追問功成名就的獎賞,而是思考自己曾經的游歷與奮斗。這句話體現了作者對功利和權位的超越,追求內心的自由和真實。
整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示了王安石在年老之際對生命的思考和對功利世界的超越。通過對時間的感知和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意義和追求的思考,傳遞出一種淡泊名利、追求內心自由的情懷。
“時方摭我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qì dān shǐ hái cì yùn dá jìng yīn lǎo
送契丹使還次韻答凈因老
lǎo yù qiú wú zhì, shí fāng zhí wǒ huá.
老欲求吾志,時方摭我華。
qiáng jiàng chóu chū sài, kōng dé bìng huán jiā.
強將愁出塞,空得病還家。
rì zhuǎn shān hé nuǎn, fēng hán cǎo mù pā.
日轉山河暖,風含草木葩。
shèng yóu sī yī wǎng, bù gǎn wèn sān chē.
勝游思一往,不敢問三車。
“時方摭我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