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去我來墩屬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公去我來墩屬我”全詩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謝安墩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謝安墩二首》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安石。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我名公字偶相同,
My name "Gong" happens to be the same,
我屋公墩在眼中。
My house "Gongdun" is in my eyes.
公去我來墩屬我,
When "Gong" is gone, I take over "Dun",
不應墩姓尚隨公。
It's not appropriate for "Dun" to be named after "Gong".
這首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王安石對自己名字和住所的思考和感悟。詩中的"公"和"墩"都指代人物或地名,"公"在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的名字,"墩"則是作者的住所。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名字和住所偶然相同,然后表達了一種替代或繼承的意味,當"公"離去時,"墩"歸屬于作者自己,因此不應該再以"公"的姓氏來稱呼。
這首詩詞雖然簡短,但通過對名字和住所的對比和聯想,表達了作者對個人身份和歸屬的思考。詩中的"公"和"墩"具有雙重意義,既可以指代具體的人名和地名,又可以象征更深層次的含義。作者通過這種寓意的表達,傳達了一種對個體在社會中處境和地位的思考,探討了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這首詩詞的賞析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首先,詩中的反差和對比營造了一種幽默和諷刺的氛圍,展示了作者的機智和智慧。其次,通過對名字和住所的象征性表達,詩中蘊含了對個體身份認同和獨立性的思考,傳遞了作者對自我價值和獨特存在的思索。最后,詩詞的簡潔和明快的語言風格,使得整首詩詞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記住和傳頌。
總體而言,這首《謝安墩二首》以簡潔而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個體身份和歸屬的思考,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才思和智慧。這首詩詞通過對名字和住所的象征性呈現,探討了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自我認同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化內涵。
“公去我來墩屬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è ān dūn èr shǒu
謝安墩二首
wǒ míng gōng zì ǒu xiāng tóng, wǒ wū gōng dūn zài yǎn zhōng.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gōng qù wǒ lái dūn shǔ wǒ, bù yīng dūn xìng shàng suí gōng.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
“公去我來墩屬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