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俗易高名已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哀俗易高名已振”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句》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哀俗易高名已振,
途險難盡學須強。
中文譯文:
為了悲嘆這個世俗,追求高尚的名聲已經興起,
人生的道路充滿險阻,學習必須堅強。
詩意和賞析:
《句》是王安石的一首詩,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悲嘆和對個人修行的追求。
首句“哀俗易高名已振”,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對高尚名聲的向往。作者認為現實的社會風氣令人感到悲傷,但追求高尚的名聲已經興起,人們對于名利的追逐已經成為常態。
第二句“途險難盡學須強”,表達了作者對個人修行的堅持和努力。作者認為人生的道路充滿險阻,但在這險阻的道路上,學習是必須要堅強的。這里的學習不僅僅指書本知識,更強調的是對道德、品德的修養和追求。
整首詩通過對社會現實和個人修行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風氣的失望和對于個人追求的堅持。王安石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于時代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啟迪和思考。這首詩既具有時代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人生意義,使人深思。
“哀俗易高名已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ù
句
āi sú yì gāo míng yǐ zhèn, tú xiǎn nán jǐn xué xū qiáng.
哀俗易高名已振,途險難盡學須強。
“哀俗易高名已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