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能學堂上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焉能學堂上燕”全詩
讀書百紙過,穎銳物不隔。
開口取將相,志氣方自得。
偪仄何偪仄,未見有一獲。
蕭條兩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
焉能學堂上燕,絢練新羽翮。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示蔡天啟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示蔡天啟三首》
蔡子勇成癖,劍可萬人敵。
讀書百紙過,穎銳物不隔。
開口取將相,志氣方自得。
偪仄何偪仄,未見有一獲。
蕭條兩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
焉能學堂上燕,絢練新羽翮。
中文譯文:
蔡子勇成癖,劍可萬人敵。
蔡子勇敢無畏,劍術可與萬人抗衡。
讀書百紙過,穎銳物不隔。
閱讀百卷書,聰慧才智無所阻隔。
開口取將相,志氣方自得。
開口策取宰相之位,志向和氣概才能得以實現。
偪仄何偪仄,未見有一獲。
不斷奮斗,卻始終未能取得一絲成就。
蕭條兩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
沉寂于世俗之中,未能展翅高飛。
焉能學堂上燕,絢練新羽翮。
如何能夠與學府之上的燕雀相比,羽翼尚未綻放。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題為《示蔡天啟三首》。詩中描述了一個人名叫蔡天啟的形象,他勇猛無畏,劍術嫻熟,可以與萬人抗衡。他勤奮讀書,廣泛涉獵各種書籍,聰明才智不受任何束縛。他口才出眾,有能力取得宰相之位,實現自己的志向和抱負。然而,盡管他不斷努力,但卻未能取得任何成就,一直處于蕭條的狀態,無法展翅高飛。與學府中的燕雀相比,他的羽翼還未綻放。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蔡天啟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勇敢、努力和追求的贊美。蔡天啟勇猛無畏,劍術高強,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朝氣和活力。他勤奮讀書,聰明才智出眾,體現了知識的重要性和智慧的力量。然而,盡管他具備了這些優勢,卻未能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功和成就,這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殘酷和挑戰。詩中的"蕭條兩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以及"焉能學堂上燕,絢練新羽翮"等句子,表達了作者對蔡天啟現狀的遺憾和對他未來的期待。
整首詩意味深長,字里行間透露出對于人生奮斗和命運的思考。它鼓勵人們要有勇氣與困難抗爭,不斷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雖然成功并非必然,但追求夢想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同時,它也反映了現實社會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和機遇的不均。盡管蔡天啟具備才華和努力,但由于種種原因,他未能獲得應有的回報和成就。這提醒人們要認識到現實中的挑戰和障礙,并為改變現狀而努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王安石對于年輕一代的贊美和關注,同時也反映了對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和反思。它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形象鮮明的人物,通過他的遭遇和命運,傳遞出對于奮斗、追求和人生意義的思考。這首詩詞在藝術表達和社會思考之間巧妙地結合,使讀者在欣賞之余也能引發深入的思考。
“焉能學堂上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cài tiān qǐ sān shǒu
示蔡天啟三首
cài zi yǒng chéng pǐ, jiàn kě wàn rén dí.
蔡子勇成癖,劍可萬人敵。
dú shū bǎi zhǐ guò, yǐng ruì wù bù gé.
讀書百紙過,穎銳物不隔。
kāi kǒu qǔ jiàng xiàng, zhì qì fāng zì dé.
開口取將相,志氣方自得。
bī zè hé bī zè, wèi jiàn yǒu yī huò.
偪仄何偪仄,未見有一獲。
xiāo tiáo liǎng chì péng hāo xià, wèi néng shēng bǐ shēng tiān yì.
蕭條兩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
yān néng xué táng shàng yàn, xuàn liàn xīn yǔ hé.
焉能學堂上燕,絢練新羽翮。
“焉能學堂上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