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桐鄉已白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開國桐鄉已白頭”全詩
故情但有吳塘水,轉入東江向我流。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開國桐鄉已白頭,
國人誰復記前游。
故情但有吳塘水,
轉入東江向我流。
中文譯文:
開國時的桐鄉已經白發蒼蒼,
國家的人民誰還能記得過去的往事。
只有吳塘的水依然保留著舊時的情懷,
它轉向東江,向我流淌而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為耿天騭惠梨所作的答詩,表達了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首句“開國桐鄉已白頭”,描繪了桐鄉已經歷經滄桑,歲月已久,人們已經逐漸淡忘了開國初期的艱辛和輝煌。作者借桐鄉之景,抒發了對國家歷史的關懷和思考。
第二句“國人誰復記前游”,表達了對國家人民的擔憂。國人對過去的輝煌已經漸漸淡忘,不再記得曾經的榮耀和奮斗。這句詩抒發了作者對人民的期望,希望大家能夠珍惜歷史記憶,不忘初心。
第三句“故情但有吳塘水”,以吳塘水作為象征,表達了對過去情感的懷念。水是流動的,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代代相傳。吳塘水成為了作者對過去情感的寄托和依托。
最后一句“轉入東江向我流”,表達了對時光流轉的感慨。東江作為水的代表,流向作者所在的地方,傳遞著歷史的變遷和人生的滄桑。詩人通過描述水的流動,表達了對時間的感嘆和對歷史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通過描繪桐鄉、吳塘水和東江,抒發了對歷史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詩中蘊含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呼喚人們珍惜歷史記憶,不忘初心,同時也表達了對時光流轉不可逆轉的深切思考。
“開國桐鄉已白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ěng tiān zhì huì lí cì yùn fèng chóu sān shǒu
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
kāi guó tóng xiāng yǐ bái tóu, guó rén shuí fù jì qián yóu.
開國桐鄉已白頭,國人誰復記前游。
gù qíng dàn yǒu wú táng shuǐ, zhuǎn rù dōng jiāng xiàng wǒ liú.
故情但有吳塘水,轉入東江向我流。
“開國桐鄉已白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