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瞢瞢俗所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瞢瞢俗所共”全詩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寓言六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寓言六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瞢瞢俗所共,察察與世違。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寓言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作者認為人們普遍盲目地追求名利,忽視了與社會相背離的價值觀。雖然違背了社會潮流,但在這個世界上,違背社會潮流的行為中也有許多善良的品質,而只要有一點缺陷或錯誤,就會被歸為惡劣。那些追求名利的人雖然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卻以此嘲笑那些與世不合的人。然而,這些看似背離社會的人卻能微小地改變正常的日子。
賞析:
這首詩詞以樸素、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通過運用寓言的手法,作者將人們追求名利而忽視內心價值的現象進行了揭示和批判。他認為社會標準并不一定代表善良,而那些與世不合的人往往具備真正的善良品質。作者用"瞢瞢"和"察察"來形容人們的狀態,形象地表達了他們盲目追求名利的樣子。在最后兩句中,作者指出這些追求名利的人雖然能夠乘利而行,但只能微弱地改變現狀。整首詩詞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揭示了作者對社會價值觀的思考和對追求名利行為的批判。
這首詩詞既揭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又表達了他對人性善惡的思考。通過對社會中追求名利現象的批判,作者呼喚人們應當更加關注內心的真正價值,而不是盲目追求虛榮的名利。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也體現了王安石作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思想特點。
“瞢瞢俗所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yán liù shǒu
寓言六首
méng méng sú suǒ gòng, chá chá yǔ shì wéi.
瞢瞢俗所共,察察與世違。
wéi shì yǒu bǎi shàn, yī cī è jiē guī.
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
jiù qiú wú suǒ de, yóu yǐ hǎo míng jī.
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
bǐ zāi fù qiě chéng, néng shǐ zhèng rì wēi.
彼哉負且乘,能使正日微。
“瞢瞢俗所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