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鰥親父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瞽鰥親父子”全詩
瞽鰥親父子,尚脫井廩酷。
昏主雖圣臣,飛禍安可卜。
致命遂其志,雖窮不為戮。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答客》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答客》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
瞽鰥親父子,尚脫井廩酷。
昏主雖圣臣,飛禍安可卜。
致命遂其志,雖窮不為戮。
中文譯文:
士人常常懷疑西伯,怎會陷于貧苦之中受辱。
盲目的鰥夫和他的親生兒子,仍能逃離貧困和饑餓。
昏庸的君主,即使是圣明的臣子,也無法預測到禍患降臨。
他們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志向,即使貧困,也不愿屈服于命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由宋代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所作,表達了對時代的不滿和對個人追求的贊賞。
詩中描述了士人對西伯(指古代賢臣伯夷)的懷疑,認為伯夷為了追求自己的道義和理想,陷入了貧困和受辱的境地。然而,盲目的鰥夫和他的兒子卻能夠通過努力逃離貧困,這顯示了個人努力和智慧的力量。
接著,詩人指出即使是明君,也無法預測到禍患的到來。這里可以理解為對當時政治局勢的批評,認為即使是明君也無法避免國家的災難和不幸。
最后,詩人強調了追求自己志向的重要性,即使面臨貧困和逆境,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愿屈服于命運的安排。這體現了王安石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個人力量的肯定。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展現了王安石對士人追求理想和自由的理解和贊賞,同時也透露出對當時政治現實的不滿和對個人奮斗的鼓勵。
“瞽鰥親父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kè
答客
shì cháng yí xī bó, hé zhì yǒu lǐ rǔ.
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
gǔ guān qīn fù zǐ, shàng tuō jǐng lǐn kù.
瞽鰥親父子,尚脫井廩酷。
hūn zhǔ suī shèng chén, fēi huò ān kě bo.
昏主雖圣臣,飛禍安可卜。
zhì mìng suì qí zhì, suī qióng bù wéi lù.
致命遂其志,雖窮不為戮。
“瞽鰥親父子”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