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冰霜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作冰霜地”全詩
欲作冰霜地,先回草樹秋。
征人倚笛怨,思婦向砧愁。
為問隨陽雁,哀鳴豈有求。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秋興和沖卿》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秋興和沖卿》
云浮朝慘淡,
風起夜颼颼。
欲作冰霜地,
先回草樹秋。
征人倚笛怨,
思婦向砧愁。
為問隨陽雁,
哀鳴豈有求。
中文譯文:
朝陽褪去,云彩稀疏,
夜晚寒風呼嘯不停。
若想冰雪覆蓋大地,
先回草木凋零的秋天。
遠行的人依靠笛聲抒懷,
思念的婦人倚著砧板憂愁。
我想問問飛往南方的候鳥,
悲鳴聲中是否有所尋求。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感慨和思考。詩中描繪了朝陽漸漸褪去,天空中云彩稀疏,夜晚寒風呼嘯的景象,暗示著秋天的來臨。作者通過描繪自然景物的變化,抒發了自己對秋天的感慨和思緒。
首先,詩人以云浮朝慘淡的形容詞來描繪朝陽逐漸消散的景象,表達了對夏季的離去和秋天的到來的感慨。接著,作者以風起夜颼颼來形容夜晚寒風的呼嘯聲,進一步強調了秋天的凄涼和寒意。
接下來的兩句“欲作冰霜地,先回草樹秋”,通過對冰霜和秋天的關聯,表達了冰冷的冬季是由秋天凋零的草木所鋪墊而來的意象。這里,作者通過自然景物的轉換,將季節的更替與人生的變化相聯系,表達了對光陰流轉和生命的深思。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通過描寫征人倚笛怨和思婦向砧愁,表達了對離別和思念的情感。征人倚笛怨,抒發了遠行者在異鄉的思鄉之情,而思婦向砧愁,則表達了留守者對遠行者的憂愁和思念之情。
最后兩句“為問隨陽雁,哀鳴豈有求”,詩人以問句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南飛的候鳥的關切和思考。詩人借鳥的行為來暗示人生的彷徨和追求,希望借問候鳥是否有所尋求,表達了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索。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人情的抒發,折射出作者對秋天變遷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對別離和思念的感慨。通過對季節變化和人生意義的寓意,詩人以簡潔而深沉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和時光流轉的思考,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境界。
“欲作冰霜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xīng hé chōng qīng
秋興和沖卿
yún fú cháo cǎn dàn, fēng qǐ yè sōu sōu.
云浮朝慘淡,風起夜颼颼。
yù zuò bīng shuāng dì, xiān huí cǎo shù qiū.
欲作冰霜地,先回草樹秋。
zhēng rén yǐ dí yuàn, sī fù xiàng zhēn chóu.
征人倚笛怨,思婦向砧愁。
wèi wèn suí yáng yàn, āi míng qǐ yǒu qiú.
為問隨陽雁,哀鳴豈有求。
“欲作冰霜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