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見元豐第二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見元豐第二秋”全詩
無羊說夢非真事,豈見元豐第二秋。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歌元豐五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歌元豐五首》
露積成山百種收,
漁梁亦自富蝦鱒。
無羊說夢非真事,
豈見元豐第二秋。
中文譯文:
露水積聚成山,百種豐收;
漁梁之間也富有著蝦和鱒魚。
沒有羊兒說的夢不是真事,
難道已經見到了元豐的第二個秋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歌元豐五首》是他在元豐年間(1078-1085年)寫的五首歌頌元豐時期的詩歌。
詩的開篇,“露積成山百種收”,描繪了豐收的景象。露水積聚成山,象征著大地的滋潤和豐饒,百種收獲也反映了豐收的喜悅。
接著,“漁梁亦自富蝦鱒”,描述了漁梁地區的富饒。漁梁是指江河湖泊中的漁場,這里不僅有豐富的魚蝦資源,而且自然豐饒,使人們的生活富足。
然后,“無羊說夢非真事”,表達了對于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羊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和幸福,夢境則是人們向往美好未來的寄托。這句詩表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并且堅信美好的愿景不是虛幻的。
最后一句,“豈見元豐第二秋”,抒發了對元豐時期的稱贊和慶賀。元豐是北宋時期的一個繁榮時期,王安石通過這句話表示元豐時期的繁榮景象令人難以置信,如同經歷了兩個秋天一樣。
整首詩以豐收、富饒和美好未來為主題,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隱喻的手法,表達了對元豐時期的贊美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同時,詩中運用了象征和隱喻的修辭手法,使詩意更加深遠。
“豈見元豐第二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ē yuán fēng wǔ shǒu
歌元豐五首
lù jī chéng shān bǎi zhǒng shōu, yú liáng yì zì fù xiā zūn.
露積成山百種收,漁梁亦自富蝦鱒。
wú yáng shuō mèng fēi zhēn shì, qǐ jiàn yuán fēng dì èr qiū.
無羊說夢非真事,豈見元豐第二秋。
“豈見元豐第二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