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向小庭風月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每向小庭風月夜”全詩
每向小庭風月夜,卻疑山水有精神。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題玉光亭》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題玉光亭》
傳聞天玉此埋堙,
千古誰分偽與真。
每向小庭風月夜,
卻疑山水有精神。
中文譯文:
有傳聞說,天上的玉石被埋在這座玉光亭下,
千百年來,誰能辨別它們的真假。
每當我來到這個小庭院,感受到風和月光的夜晚,
卻不禁懷疑山水之間是否有著靈動的精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創作的作品,通過描繪玉光亭和其中的傳聞,表達了對自然界的靈性和真實性的思考。
首句描述了傳聞中玉石埋藏的地方,以及無數年來人們無法辨別它們的真假。這里的玉石可以被視作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而真假之分則代表了人們對事物真相的疑惑和難以把握。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詩人在小庭院中感受到風和月光的夜晚時的心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感覺到山水之間仿佛有著一種靈性或精神存在。這種感覺使詩人產生了對自然界的懷疑和思考,他開始思考山水是否擁有超越表面的真實性,是否有一種與人類精神相通的存在。
整首詩以簡潔而意味深遠的語言揭示了王安石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通過對玉石和山水的隱喻,詩人探討了人類對真實性的認識和理解的困境,以及對自然界中靈性存在的懷疑和探索。這首詩以抒發個人情感的方式,引發讀者對于人與自然、真實與虛幻等問題的深思。
“每向小庭風月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yù guāng tíng
題玉光亭
chuán wén tiān yù cǐ mái yīn, qiān gǔ shuí fēn wěi yǔ zhēn.
傳聞天玉此埋堙,千古誰分偽與真。
měi xiàng xiǎo tíng fēng yuè yè, què yí shān shuǐ yǒu jīng shén.
每向小庭風月夜,卻疑山水有精神。
“每向小庭風月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