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城氣象亦潭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城氣象亦潭潭”全詩
山從樹外責爭出,水向沙邊綠半涵。
行問墻夫多不記,坐論公瑾少能談。
只愁地僻無鑋客,舊學從誰得指南。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到舒州次韻答平甫》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到舒州次韻答平甫》
夜別江船曉解驂,
秋城氣象亦潭潭。
山從樹外責爭出,
水向沙邊綠半涵。
行問墻夫多不記,
坐論公瑾少能談。
只愁地僻無鑋客,
舊學從誰得指南。
中文譯文:
夜晚分別江船,黎明時解開驂車的韁繩,
秋天的城池氣象也顯得平靜。
山巒從樹外面探出來,爭相競逐;
水流向沙灘邊,綠意半遮半掩。
行人詢問路旁的墻壁,多數并不留下印記;
坐下來討論當年的名臣,幾乎沒有人能夠談得上來。
唯一的遺憾是這個地方偏僻,沒有能夠指導的知音;
舊有的學問是由誰傳授而來的,誰能給予我指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是他的一篇回答朋友平甫的韻文。詩中通過描繪舒州的景色和自身的感慨,表達了對自己所處環境的獨特感受和內心的情緒。
詩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夜晚離別江船的場景,暗示了離別之情。接著,詩人用"解驂"來比喻黎明時分解開驂車的韁繩,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秋城的氣象被描繪為潭潭,平靜而寧靜。
在第三、四句中,作者以山、水的景觀來隱喻人事紛爭。山巒從樹外責爭出,水流向沙邊綠半涵,揭示了社會的紛亂和人們之間的爭斗。這種景象可能喚起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反思。
接下來,詩人提到行人詢問墻夫和坐下來談論公瑾。"墻夫"指的是指在墻上刻字的人,暗喻過往的人們,而"公瑾"則指的是三國時期的名臣周瑜,暗示了歷史人物。行人詢問墻夫,但大多數并不記得,坐下來談論公瑾的人也很少。這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關注,以及對于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對真知的缺乏的憂慮。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遺憾和困惑。作者感到擔憂的是自己所處的地方偏僻,沒有能夠交流和學習的知音。他思考舊有的學問從何而來,又由誰來傳授。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和隱喻的方式,抒發了作者對于社會現象和歷史的思考和憂慮。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人事的暗示,詩中展示了作者對于現實的獨特觀察和對歷史的關注,同時也表達了對于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對真知的缺乏的憂慮。
“秋城氣象亦潭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o shū zhōu cì yùn dá píng fǔ
到舒州次韻答平甫
yè bié jiāng chuán xiǎo jiě cān, qiū chéng qì xiàng yì tán tán.
夜別江船曉解驂,秋城氣象亦潭潭。
shān cóng shù wài zé zhēng chū, shuǐ xiàng shā biān lǜ bàn hán.
山從樹外責爭出,水向沙邊綠半涵。
xíng wèn qiáng fū duō bù jì, zuò lùn gōng jǐn shǎo néng tán.
行問墻夫多不記,坐論公瑾少能談。
zhǐ chóu dì pì wú qīng kè, jiù xué cóng shuí dé zhǐ nán.
只愁地僻無鑋客,舊學從誰得指南。
“秋城氣象亦潭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