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晏老僧攜錫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歲晏老僧攜錫歸”全詩
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亂云緘翠微。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僧游天臺》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僧游天臺》
天臺一萬八千丈,
歲晏老僧攜錫歸。
前程好景解吟否,
密雪亂云緘翠微。
中文譯文:
天臺高聳入云,
歲月漸長,老僧背著行李歸來。
前途的好景是否能解我吟詠之迷,
寒雪紛飛,烏云密布,掩藏了青山綠水的微妙之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寫的,描繪了一位老僧離開天臺山歸鄉的場景。天臺山是位于浙江的一座高山,高度約為一萬八千丈,象征著壯麗的景色和靈感的源泉。詩中的老僧歲月已經漸長,他背著行李,離開天臺山返回故鄉。作者用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這一場景。
詩的后兩句表達了一種疑問和遺憾的情緒。作者問道,老僧是否能夠領略到前途的美好景色,是否能夠繼續吟詠并欣賞到美景的韻味。密集的雪花和烏云遮蔽了青山綠水的微妙之美,使得作者對老僧是否能夠領悟和感受到美好的未來充滿了疑問。
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描繪天臺山的壯麗景色和老僧的離去,表達了對美好前途的向往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的天臺山象征著各種機遇和可能性,而老僧則代表著追求和探索的心靈。詩詞通過對大自然景色和人生命運的對比,呈現出一種深沉的哲理思考,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和未來前途的思考和感悟。
“歲晏老僧攜錫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ēng yóu tiān tāi
送僧游天臺
tiān tāi yī wàn bā qiān zhàng, suì yàn lǎo sēng xié xī guī.
天臺一萬八千丈,歲晏老僧攜錫歸。
qián chéng hǎo jǐng jiě yín fǒu, mì xuě luàn yún jiān cuì wēi.
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亂云緘翠微。
“歲晏老僧攜錫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