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陀京口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陂陀京口原”全詩
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
音容歸繪畫,才業付兒孫。
尚有故人淚,滄江相與翻。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才翁挽辭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蘇才翁挽辭二首》
蘇才翁,指的是蘇軾的別號,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位重要文學家和政治家。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為蘇軾離任而寫的挽辭,表達了對蘇軾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中文譯文:
空余一丹旐,
無復兩朱轓。
寂寞蒜山渡,
陂陀京口原。
音容歸繪畫,
才業付兒孫。
尚有故人淚,
滄江相與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蘇軾的離別場景,表達了王安石對蘇軾的深深懷念之情。
首先,詩的開頭兩句“空余一丹旐,無復兩朱轓。”借用了車馬的形象,表達了蘇軾離開后的空虛和孤寂。丹旐和朱轓都是車輦上的飾物,用以裝飾和彰顯身份地位,而如今只剩下一丹旐和無復兩朱轓,意味著蘇軾的離去使得王安石感到失落和寂寞。
接下來的兩句“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描繪了蘇軾離開后的環境變化。蒜山和陂陀都是地名,分別指向蘇軾離開的地方,而京口原則指蘇軾離開后的原野。詩中的“寂寞”二字再次強調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凄涼。
接著的兩句“音容歸繪畫,才業付兒孫。”表達了蘇軾作為文人的才華和藝術成就。音容指的是蘇軾的聲音和容貌,通過繪畫的方式來保存和傳承。才業則指蘇軾在文學和政治方面的成就,將其寄托給后代子孫。
最后兩句“尚有故人淚,滄江相與翻。”表達了王安石對蘇軾的深情厚意。故人指的是王安石自己,他為蘇軾的離別而感到傷感,眼淚洶涌而出。滄江是指長江,這里用來比喻王安石的悲傷之情,同時也暗示著王安石和蘇軾的深厚情誼。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蘇軾的思念和離別之情,通過描繪離別后的孤寂和環境變化,以及對蘇軾才華和成就的贊美,展現了王安石對蘇軾的深情厚意和對友誼的珍視。
“陂陀京口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ū cái wēng wǎn cí èr shǒu
蘇才翁挽辭二首
kòng yú yī dān zhào, wú fù liǎng zhū fān.
空余一丹旐,無復兩朱轓。
jì mò suàn shān dù, pō tuó jīng kǒu yuán.
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
yīn róng guī huì huà, cái yè fù ér sūn.
音容歸繪畫,才業付兒孫。
shàng yǒu gù rén lèi, cāng jiāng xiāng yǔ fān.
尚有故人淚,滄江相與翻。
“陂陀京口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