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眠窗日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獨眠窗日午”全詩
百年唯有且,萬事總無如。
棄置蕉中鹿,驅除屋上烏。
獨眠窗日午,往往夢華胥。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晝寢》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晝寢》
井逕從蕪漫,
青藜亦倦扶。
百年唯有且,
萬事總無如。
棄置蕉中鹿,
驅除屋上烏。
獨眠窗日午,
往往夢華胥。
中文譯文:
田間小徑被雜草覆蓋,
青藜也疲倦地倚扶。
百年來,只有此刻,
萬事總是無法如愿。
鹿群被遺棄在蕉叢中,
烏鴉被趕離屋頂上。
獨自在窗前午睡,
常常夢見華胥國的美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作品,描繪了一個午后的田園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的思考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詩中的井逕和青藜被蕪漫的雜草和疲倦的青藜所掩蓋,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荏苒。詩人用"百年"來形容時間的長久,表示人生中只有眼前的此刻是真實而重要的。
詩中的鹿和烏鴉被詩人視為喧囂和煩惱的象征,他將它們置于一旁,意味著拋開塵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安寧。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午后獨自靜臥的情景,他在陽光透過窗戶的午后夢見華胥國的美景,這里指的是仙境般的樂土,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對遙遠美好的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寂靜而恬淡的田園景象,通過對時間的感慨和對理想的追求,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深沉的思考和對寧靜、美好的向往。
“獨眠窗日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òu qǐn
晝寢
jǐng jìng cóng wú màn, qīng lí yì juàn fú.
井逕從蕪漫,青藜亦倦扶。
bǎi nián wéi yǒu qiě, wàn shì zǒng wú rú.
百年唯有且,萬事總無如。
qì zhì jiāo zhōng lù, qū chú wū shàng wū.
棄置蕉中鹿,驅除屋上烏。
dú mián chuāng rì wǔ, wǎng wǎng mèng huá xū.
獨眠窗日午,往往夢華胥。
“獨眠窗日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