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鞍未可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歸鞍未可攀”全詩
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
山花如水凈,山鳥與云閑。
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
祗應身後冢,亦是眼中山。
且復依山住,歸鞍未可攀。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兩山間》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兩山間》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詩詞。該詩通過描繪山水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山的喜愛和對離別的憂愁。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自予營北渚,數至兩山間。
我自己來到北渚,數次來到兩座山之間。
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
沿路上我熱愛山好,離開山時卻為難前行的路途。
山花如水凈,山鳥與云閑。
山上的花朵清亮如水,山鳥與云彼此自由自在。
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
我想離開山去,但山卻勸我回來。
祗應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也許是因為我的墳墓在山后,所以山對我來說也是眼中的山。
且復依山住,歸鞍未可攀。
我還是選擇依山而居,未能歸來的鞍馬也難以攀登。
這首詩詞的詩意是表達了作者對山的深厚感情。作者自己多次來到兩座山之間,他熱愛山的美景,但同時也感到離開山后的路途艱難。山上的花朵清麗如水,山鳥和云彷佛在閑逸地享受自由。盡管作者有離開山的念頭,但山卻仿佛在勸他回來。可能是因為他的墳墓在山后,所以山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最后,作者選擇繼續依山而居,而未能歸來的鞍馬也變得難以抵達。
這首詩詞通過對山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山的熱愛和對離別的憂愁之情。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人生選擇和命運的思考,表達了一種無法舍棄山的情感與執著。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山水情懷,給人以深思和回味。
“歸鞍未可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ǎng shān jiān
兩山間
zì yǔ yíng běi zhǔ, shù zhì liǎng shān jiān.
自予營北渚,數至兩山間。
lín lù ài shān hǎo, chū shān chóu lù nán.
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
shān huā rú shuǐ jìng, shān niǎo yǔ yún xián.
山花如水凈,山鳥與云閑。
wǒ yù pāo shān qù, shān réng quàn wǒ hái.
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
zhī yìng shēn hòu zhǒng, yì shì yǎn zhōng shān.
祗應身後冢,亦是眼中山。
qiě fù yī shān zhù, guī ān wèi kě pān.
且復依山住,歸鞍未可攀。
“歸鞍未可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