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今方似綴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國今方似綴旒”全詩
發策東堂招儁乂,回輿北苑罷倡優。
忽隨諸彥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
獨望清光無補報,更慚虛食太官羞。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題》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后殿朝次偶題》
中文譯文:
百年文物士優游,
萬國今方似綴旒。
發策東堂招儁乂,
回輿北苑罷倡優。
忽隨諸彥登龍尾,
尚憶當年應鵠頭。
獨望清光無補報,
更慚虛食太官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題目為《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后殿朝次偶題》。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地位的反思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詩的開篇兩句“百年文物士優游,萬國今方似綴旒”,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描繪了百年間文化的繁榮和國家的崛起。過去的文物和士人如今成為了游覽的對象,而萬國來朝的盛況也令人聯想到綴旒的盛裝。
接下來的兩句“發策東堂招儁乂,回輿北苑罷倡優”,描繪了作者作為官員的經歷。東堂是指官署內的朝堂,發策指的是在堂上提出政策。招儁乂表示作者選拔儁材才俊,希望他們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回輿北苑罷倡優則表明作者回到家中,離開了倡優(宴會中的表演者)的場合。
詩的后兩句“忽隨諸彥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獨望清光無補報,更慚虛食太官羞”,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現實的失落。諸彥指的是有才華的人,登龍尾表示他們躋身于權貴之列。作者回憶起過去自己曾經應該是其中的一員,但如今卻只能獨自觀望清光,無法再有所作為。虛食太官羞則暗指作者在官場中虛度光陰,對此感到慚愧。
整首詩以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在官場中的遭遇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它展示了王安石對個人命運和社會變遷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士人對官場生涯的復雜情感和對名利的矛盾認識。
“萬國今方似綴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áng lè dào yùn liù shǒu qí yī hòu diàn cháo cì ǒu tí
次楊樂道韻六首其一──後殿朝次偶題
bǎi nián wén wù shì yōu yóu, wàn guó jīn fāng shì zhuì liú.
百年文物士優游,萬國今方似綴旒。
fā cè dōng táng zhāo jùn yì, huí yú běi yuàn bà chàng yōu.
發策東堂招儁乂,回輿北苑罷倡優。
hū suí zhū yàn dēng lóng wěi, shàng yì dāng nián yīng gǔ tóu.
忽隨諸彥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
dú wàng qīng guāng wú bǔ bào, gèng cán xū shí tài guān xiū.
獨望清光無補報,更慚虛食太官羞。
“萬國今方似綴旒”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