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君將比洛陽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慚君將比洛陽人”全詩
聞道不先從事早,課功無狀取官頻。
豈堪置足青冥上,終欲回身寂寞濱。
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酬吳季野見寄》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酬吳季野見寄》
中文譯文:
廣泛涉獵陳腐的學問,
奉上書表只是為了親近。
聞說不先從事就有成就,
勤奮學習卻無法得到官職。
難以安身在巔峰之上,
最終欲回身寂寞于濱海。
俯仰間對于不當的恩典深感抱歉,
羞愧于你將與洛陽人相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題為《酬吳季野見寄》。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以及對于吳季野的贊賞和自責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漫披陳蠹學經綸,捧檄生平祗為親”,揭示了作者對于廣泛涉獵陳腐學問的態度。他認為學問應該是新穎的、有創造性的,而不是墨守成規。而“捧檄生平祗為親”則表達了作者對于親近朋友的真摯感情,他通過寫文章來表達對吳季野的關心和親近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聞道不先從事早,課功無狀取官頻”,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名的看法。他認為只聽說而不親身實踐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官職的頻繁機會。這里反映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他認為官職并非最重要的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豈堪置足青冥上,終欲回身寂寞濱。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表達了作者對于自身境遇的反思和自責之情。作者感嘆自己無法安身在巔峰之上,最終只能孤獨地回到濱海。他在成功和失敗之間俯仰,對于自己所受的不當恩典深感抱歉,羞愧于與洛陽人相比。
整首詩以清新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和對于親友的真摯情感,同時也表達了對于自身境遇的反思和自責之情。這種對于功名的超脫和對于人情的真摯表達使得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讓人在欣賞之余也能引發共鳴。
“慚君將比洛陽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wú jì yě jiàn jì
酬吳季野見寄
màn pī chén dù xué jīng lún, pěng xí shēng píng zhī wèi qīn.
漫披陳蠹學經綸,捧檄生平祗為親。
wén dào bù xiān cóng shì zǎo, kè gōng wú zhuàng qǔ guān pín.
聞道不先從事早,課功無狀取官頻。
qǐ kān zhì zú qīng míng shàng, zhōng yù huí shēn jì mò bīn.
豈堪置足青冥上,終欲回身寂寞濱。
fǔ yǎng miù ēn fāng zì qiàn, cán jūn jiāng bǐ luò yáng rén.
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
“慚君將比洛陽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