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征淚染衣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幾年征淚染衣斑”全詩
駑駘自飽方爭路,騕褭長饑不在閑。
雪漲江南歸浩蕩,煙埋河朔去間關。
勞歌一聽皆愁思,況我心非木石頑。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韻奉酬李質夫》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奉酬李質夫》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逸少池邊有舊山,
幾年征淚染衣斑。
駑駘自飽方爭路,
騕褭長饑不在閑。
雪漲江南歸浩蕩,
煙埋河朔去間關。
勞歌一聽皆愁思,
況我心非木石頑。
中文譯文:
在逸少池邊有座古山,
多年輾轉戰爭淚染衣斑。
普通的馬匹得到足夠的飽食才爭先闖路,
高貴的馬兒卻長期饑餓而不閑散。
大雪融化江南河水洶涌,
煙霧籠罩河朔地區斷絕交通。
聽到勞歌時都感到憂愁思緒,
更何況我內心不是像木頭石塊那樣固執頑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李質夫的回詩。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戰亂之景,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心情。
詩的開頭描述了池邊的古山,暗示了詩人年少時的逸閑生活。接著,詩人提到幾年的戰亂使他的衣衫沾滿了征淚,表達了他的輾轉戰爭經歷和痛苦心情。
接下來,詩人通過對馬匹的比喻,以駑駘與騕褭相對照,表達了平凡百姓與貴族的不同遭遇。駑駘在得到充足飽食后才爭奪前進的路途,而騕褭則長期饑餓并不能閑散。這種對比凸顯了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戰亂帶來的惡劣環境。大雪融化后的江南水位上漲,河朔地區被煙霧籠罩,交通受阻。聽到勞歌時,人們都感到憂愁,這反映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傷痛和困頓。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內心痛苦,他的心思不像木頭和石塊那樣固執頑強,而是充滿了憂愁和痛苦。詩人通過描繪戰亂的景象和自身的感受,抒發了對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的關切之情。
這首詩以其真實的描繪和深刻的感悟,展現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和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是王安石詩歌創作中的一部優秀之作。
“幾年征淚染衣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fèng chóu lǐ zhì fū
次韻奉酬李質夫
yì shǎo chí biān yǒu jiù shān, jǐ nián zhēng lèi rǎn yī bān.
逸少池邊有舊山,幾年征淚染衣斑。
nú dài zì bǎo fāng zhēng lù, yǎo niǎo zhǎng jī bù zài xián.
駑駘自飽方爭路,騕褭長饑不在閑。
xuě zhǎng jiāng nán guī hào dàng, yān mái hé shuò qù jiān guān.
雪漲江南歸浩蕩,煙埋河朔去間關。
láo gē yī tīng jiē chóu sī, kuàng wǒ xīn fēi mù shí wán.
勞歌一聽皆愁思,況我心非木石頑。
“幾年征淚染衣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