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廟乏材應見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廊廟乏材應見取”全詩
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松》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古松》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創作的作品。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參天大松樹,直插云霄百余尺,
高聳入青天,獨立不依附于林。
千山萬壑中,風聲在夜間回響,
秋天的陰影下,月光照耀著掛在松樹上。
這松樹并非因為肥沃的土壤培育而成,
而是自然造化的奇跡。
廊廟之中缺乏人才,應該去尋找那些有才華的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好的工匠就不要去侵犯他們。
詩意:
《古松》這首詩通過描繪一棵高聳入云的古松之姿,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偉大而獨立的力量的贊美。松樹高聳入云,不依附于其他樹木,象征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獨立自主的品質。詩中提到的風聲回響和月光照耀,襯托出松樹在自然環境中的壯美和高雅。通過對松樹的贊美,王安石表達了對自然造化的敬畏和對人才的珍視。
賞析:
《古松》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美的自然景觀,通過對松樹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偉大力量的贊美和對人才的呼喚。詩中的古松高聳入云,挺拔而獨立,象征著堅韌和自立的精神。風聲回響和月光照耀,給人一種寂靜、高遠和神秘的感覺。詩的后半部分通過對廊廟乏材和世間缺乏良匠的描寫,呼吁社會追求人才,珍視并尊重那些有才華的人。整首詩通過對松樹的描繪,既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又蘊含著對人才的思考和呼喚。
“廊廟乏材應見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sōng
古松
sēn sēn zhí gàn bǎi yú xún, gāo rù qīng míng bù fù lín.
森森直干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wàn hè fēng shēng chéng yè xiǎng, qiān shān yuè zhào guà qiū yīn.
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qǐ yīn fèn rǎng zāi péi lì, zì dé qián kūn zào huà xīn.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láng miào fá cái yīng jiàn qǔ, shì wú liáng jiàng wù xiāng qīn.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廊廟乏材應見取”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