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杖履出塵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翛然杖履出塵囂”全詩
欲見五芝莖葉老,尚攀三鶴羽翰遙。
容溪路轉迷橫彴,仙幾風來得墮樵。
興罷日斜歸亦懶,更磨碑蘚認前朝。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登中茅公》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中茅公》
翛然杖履出塵囂,
雞犬無聲到泬寥。
欲見五芝莖葉老,
尚攀三鶴羽翰遙。
容溪路轉迷橫彴,
仙幾風來得墮樵。
興罷日斜歸亦懶,
更磨碑蘚認前朝。
中文譯文:
輕松地拿著拐杖走出塵囂,
雞犬的叫聲都無聲息,來到幽靜的地方。
渴望見到五芝莖葉已經老去,
仍然攀登著三只仙鶴遙遠的羽翰。
容溪的路轉彎處迷失著方向,
仙幾的風吹來,使人陷入了放下樵斧的迷惘。
興致過后,太陽斜斜地西落,回家也變得懶散,
再次擦拭碑石,苔蘚認識了古代朝代。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描繪了一位登山者的心境和感悟。整首詩以清靜幽遠的意境為主線,通過自然景物和寓意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繁囂的厭倦和對自然寧靜的向往。
首先,詩人使用了輕快的詞語描述自己步出塵囂,進入寧靜的境地,象征著一種心靈的解脫和追求。雞犬無聲,泬寥一詞形象地描繪了這個地方的寂靜和幽遠。
接著,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向往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五芝莖葉老,三鶴羽翰遙,通過描寫這些象征長壽和仙境的自然景物,表達了對長壽和仙境的向往,同時也暗示了人生短暫和時光易逝的主題。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容溪路迷失、仙幾風來等描寫,詩人將自然景物和人的行為相結合,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煩擾和對逃離塵世的渴望。詩人在山林間閑游時,興致漸消,太陽西斜,回家的心情也變得懶散。最后一句更磨碑蘚認前朝,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和寓意的運用,通過描繪清幽的山林和表達對寧靜的向往,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淡泊和追求。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人生短暫和時光易逝的思考,以及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敬仰。這些意象和情感的交融,使得這首詩詞具有深遠的內涵和詩意,值得欣賞和品味。
“翛然杖履出塵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zhōng máo gōng
登中茅公
xiāo rán zhàng lǚ chū chén xiāo, jī quǎn wú shēng dào jué liáo.
翛然杖履出塵囂,雞犬無聲到泬寥。
yù jiàn wǔ zhī jīng yè lǎo, shàng pān sān hè yǔ hàn yáo.
欲見五芝莖葉老,尚攀三鶴羽翰遙。
róng xī lù zhuǎn mí héng zhuó, xiān jǐ fēng lái de duò qiáo.
容溪路轉迷橫彴,仙幾風來得墮樵。
xìng bà rì xié guī yì lǎn, gèng mó bēi xiǎn rèn qián cháo.
興罷日斜歸亦懶,更磨碑蘚認前朝。
“翛然杖履出塵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