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更待黃粱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須更待黃粱熟”全詩
何須更待黃粱熟,始覺人間是夢間。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懷鍾山》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懷鍾山》
投老歸來供奉班,
塵埃無復見鍾山。
何須更待黃粱熟,
始覺人間是夢間。
中文譯文:
遠離職務歸來,再次供奉朝廷,
不能再見到鍾山的塵埃。
為什么還需要等待完美的時機,
才能意識到人世間如同夢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作品。詩人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
首先,詩人通過“投老歸來供奉班”這句話,表達了他遠離了官職,重新回到朝廷中供奉的境況。這里的“投老”指的是辭去官職,回到家中,而“供奉班”表示重新投身于朝廷的事務。這種歸隱的狀態可能是出于對現實政治環境的失望或不滿。
接著,詩人寫道“塵埃無復見鍾山”,意味著他無法再看到鍾山的塵埃,鍾山在這里象征著理想的境界或心靈的凈土。這句話暗示詩人無法再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境地,與理想相距甚遠。
然后,詩人提出了一個反問:“何須更待黃粱熟”,暗示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現實的懷疑。黃粱是一種傳說中的美味食物,等待黃粱熟意味著等待完美的時機。詩人認為,為什么還需要等待完美的時機才能意識到現實世界的虛幻和無常。
最后,詩人寫道“始覺人間是夢間”,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覺醒和洞察。他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像是夢一樣虛幻而短暫,與理想境界相去甚遠。這句話也讓人們思考生命的真實性和無常性。
《懷鍾山》這首詩展現了王安石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通過對現實與理想的對比,表達了對人生意義和存在的思考。詩中的鍾山象征著理想的凈土,而詩人則在現實中無法達到這種理想狀態。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獨特的意象,深入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無常性,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何須更待黃粱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i zhōng shān
懷鍾山
tóu lǎo guī lái gòng fèng bān, chén āi wú fù jiàn zhōng shān.
投老歸來供奉班,塵埃無復見鍾山。
hé xū gèng dài huáng liáng shú, shǐ jué rén jiān shì mèng jiān.
何須更待黃粱熟,始覺人間是夢間。
“何須更待黃粱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