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亭東鳴一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下亭東鳴一牛”全詩
新營棗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誰比丘。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示報寧長老》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示報寧長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白下亭東鳴一牛,
山林陂巷凈高秋。
新營棗棫我檀越,
曾悟布毛誰比丘。
中文譯文:
白下亭東傳來一只牛的鳴叫聲,
山林中小巷幽靜而宜人的秋天。
新的軍營里有棗椹和樹梧桐,
我曾經領悟過織布之道,誰能與我相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報寧長老的示詩,表達了王安石對于寧長老的敬仰和對佛教的理解。
首句“白下亭東鳴一牛”,描述了一個清晨,白下亭東傳來一只牛的鳴叫聲。這里牛的鳴叫聲可以引申為佛教的鐘聲,象征著佛法的傳承和宣揚。
接著描述了山林中秋高氣爽的景象,小巷清幽宜人,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這里的秋天也可以象征著人的內心明凈和寧靜。
下半首營造出新的軍營的場景,有棗椹和樹梧桐,展現了一種繁榮和富饒的景象。王安石自稱“我檀越”,檀越指的是佛教中供養僧侶的人,這里可以理解為王安石對佛教的尊重和推崇。
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誰比丘”,表達了王安石曾經領悟過織布之道,布毛指的是紡織布料的技藝。這里可以理解為王安石在佛教中獲得了一定的啟示和領悟,而詢問誰能與他相比,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修行者的敬佩之情。
整首詩通過景物描寫和自我表白,表達了王安石對佛教的敬仰和對佛法的思考。同時,詩中也展示了作者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藝的自豪和對于修行者的敬重。這首詩既具有景物描寫的美感,又融入了王安石對佛教的思考和自我表白,是一首充滿內涵的宋代詩詞作品。
“白下亭東鳴一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bào níng zhǎng lǎo
示報寧長老
bái xià tíng dōng míng yī niú, shān lín bēi xiàng jìng gāo qiū.
白下亭東鳴一牛,山林陂巷凈高秋。
xīn yíng zǎo yù wǒ tán yuè, céng wù bù máo shuí bǐ qiū.
新營棗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誰比丘。
“白下亭東鳴一牛”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